新闻热线:0577-88539042    监督举报:0577-88523479
瓯海党务 瓯海人大 瓯海政务 瓯海政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瓯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瓯海新闻  ->  时政  -> 正文

走过2023(11)丨广开才路,近悦远来智汇瓯海

来源:  记者 黄冰娥
2024年01月16日

  编者按:2023年,瓯海区深入实施“四个年”行动,以干部“辛苦指数”对冲经济“压力指数”、以举措“硬核指数”对冲发展“风险指数”,经济运行稳中向好、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创造了“遇难破难、遇险过险”的担当业绩,生动诠释了“唯有干事、别无他求”的铁军本色。“走过2023”新媒体专栏,以新闻人的视角,用笔触和镜头,呈现瓯海在建设“科教新区、山水瓯海”中的新进展、新收获。  

  近日,国际性学术期刊《Nature Photonics》在线发表了浙大温州研究院叶志镇院士团队的钙钛矿发光材料研究新成果。让更多“行家里手”能够“大显身手”,在瓯海,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过去一年,瓯海区始终高举“人才强区、创新首位”大旗,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立足人才链推动创新链,一幅近悦远来的人才友好画卷徐徐展开。区域人才总量突破18.6万人,全区人口首破百万大关。

  聚才有良方,涵养人才蓄水池

  回首2023,年初召开的瓯海经济高质量发展暨人才和科技创新大会无疑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场集结了院士、领军人才、企业家等1500多人的大会,以瓯海“建县设区42年之最”的规格,高调唱响了尊重企业家、礼遇科学家、凝聚创新力的主旋律。

  “瓯海对人才工作、科创工作和经济工作的高度重视与尊重,令人热血沸腾,”华中科技大学温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院长吕文中在大会上鼓励着企业家和科学家投身瓯海创业沃土;“能感受到瓯海区超常规支持人才引育和科技创新,以宽广的胸怀抓人才工作,以创新的思维优化体制机制,”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学温州研究院院长叶志镇分享着亲身感受……这些人与城“双向奔赴”的温暖故事,汇聚成瓯海创新发展源源不断的活力因子。

  除了“新春第一会”,乘着“温州人才日”东风开展的2023中国国际钠离子电池前沿技术与产业发展论坛,汇聚全国6000余名院士、专家、企业家等嘉宾的第四届中国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还有群英荟萃的世界温州人大会、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紧抓高规格大会在瓯开办契机,瓯海区广发“英雄帖”,如新材料大会对接项目团队40个,促成项目合作签约6个,变“人才流量”为“人才留量”。

  用才有舞台,产才融合奏强音

  华中院投用新兴光伏材料与器件实验室;浙大温研院全球首条全固态钙钛矿发光量子点生产线量产、入选省重大科技成果;上大研究院投用GMP车间、聚乳酸材料量产;温碳院钠电池正极材料量产……“科研成果不能藏在实验室里” ,正如叶志镇院士所言,在瓯海,越来越多科学家正致力于把新技术、新发明带到市场、进入生活。

  高耸“塔尖”的同时,瓯海区同步夯实“塔基”,为高质量发展构筑更加硬核的人才“金字塔”。针对技能人才培育与产业发展黏性不够、赋能产业抓手不多等问题,瓯海区出台“技能人才提质培优15条举措”,新培育技能人才7200余人。

  着眼产学研互融互生,瓯海区聚焦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还开设了院校企合作“微专业”22个。“我们联合上大温研院开设‘新医科’微专业,包括《医药数学模型与应用》《医学图像处理》《高分子材料科研实践》等课程,很多学生慕名而来,一个学期20个人,一下子课就被抢光了。”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教务处老师介绍。

  “微专业”课程坚持“产业引学+大师导学+实践研学”,依托瓯海高教园区所在地、高能级平台集聚和“三镇一园一港一区”资源优势,把课堂“开到校园外”,借专家学者和企业高管提质育人资源,以实验教学和车间实操突破教学空间,打造产学研一体化背景下新型育人模式。

  留才有温度,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铁路温州南站,高校生来温专场招聘会把“交通枢纽”变成“人才枢纽”,诚邀各地学子“来瓯海、创未来”;在售楼处,量身定制的住房优惠政策加上专属的“人才错时看房”活动,实现来瓯人才“居无忧”……一系列含金量十足的暖心举措,让各类人才切实感受到“瓯海温度”。

  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瓯海靠什么留住人才?“环境如花园、创业成乐园、生活像家园”,这是瓯海的解题之道。

  以“要素丰度”换取“人才密度”。瓯海区以打造“浙南人才高地”为目标,靶向人才最关切的要素保障持续发力,迭代“1+5+16”产业政策体系,出台“热带雨林生态十条”3.0版等特色政策。全域构建“一区一廊五片区”新兴产业大孵化集群,新增孵化面积26.28万平方米。

  以“管理精度”换取“留用效度”。围绕到岗率、突破性、贡献度等指标,健全人才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负面清单,推行“一人一档”跟踪、第三方评价、分段式奖补等闭环机制,护航人才潜心创业、放手大干。健全人才创新容错免责、经费申领“绿色通道”“无会日”等机制,帮助人才松绑减负、静心治学。

  以“服务温度”换取“扎根粘度”。从区领导做起,政府、企业、社会联动,落实常态走访、即时响应机制,推行人才科学家“开会坐C位、合影站前排”,让人才成为“最受尊重、最显价值”的人。储备373套优质人才房实行常态化配售,深挖中心区、南部新区等核心板块6.17万平方米房源,打造高品质、国际化人才社区,让人才住得起、更住得好。

编辑: 马慧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