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子鼓敲打出新节奏 “格莱姆”用AI赋能乐器
2024年03月25日
“电鼓上新,您的最佳音乐伙伴来啦!”日前,由浙江格莱姆乐器有限公司开发的电子架子鼓GD-D01正式发布,音乐爱好者只需带上耳机,即可沉浸在打击乐器里。“这是我们研发的第一代电鼓产品,音色、灵敏度、整体外观都得到了认可,市场反响非常好。”浙江格莱姆乐器有限公司董事长杜凌云如是说。
架子鼓产品
浙江格莱姆乐器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设计、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乐器生产商,在架子鼓生产制造和文化传播领域已深耕十余年。经历过架子鼓需求井喷和疫情寒冬考验,格莱姆在变革中寻新机,加快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步伐,打开新局面,占领新市场。
配件厂转型乐器生产 以好音质在业界出名
2007年,杜凌云远赴天津,接过父辈创办的五金厂,并在经营中发现商机,毅然决定从五金行业转型到乐器生产行业,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当时天津是架子鼓集散中心,我们拥有很多年的配件生产经验,做成品乐器非常有优势。”杜凌云说。
在天津考察一年后,杜凌云返回温州,组建技术团队搞研发、做设备、做模具,一切从零开始摸索。架子鼓价格几千到上万不等,纯粹做个外形很简单,可是要想做出好声音,它牵涉到木材的选择应用和工艺、检验等方方面面。因而,在开发过程中,整个团队对产品细节认知发生很大变化。“选择回温州发展就是为了把乐器制造领域搬到对品控要求高的地方,我们的目标是抓好品质,做出好产品。”杜凌云认为,一套优秀的架子鼓,离不开选材、研发设计、制造经验、工艺产线和检验体系,各个环节相辅相成。其中木材对音色影响最大,格莱姆架子鼓的原材料大多选用进口木材。
电子鼓产品
经过两年时间研发,格莱姆的架子鼓终于推向市场。经受市场检验后,企业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和产品设计,迭代升级产品,满足不同应用场景。
“从2013年起,格莱姆的架子鼓就以好音质在业界出名。”杜凌云告诉记者,在业界闯出名头、收获口碑后,格莱姆的产品销路越来越广,生产的架子鼓80%销往欧洲和北美地区,并与国际知名品牌建立深度合作。2019年,格莱姆的原声鼓需求一度达到井喷状态。
追求细节品质 跨界多元发展
从一块木材的选择开始,到成型为一个鼓肚,再到鼓圈与鼓皮……一套架子鼓的背后,在许多看不见的地方,蕴含着精益求精的细节。而对产品品质的追求,始终贯穿于格莱姆的发展历程。
“印象最深刻的是几年前跟客户的一次合作,光是前期测试就做了7次,他们对品控要求非常高,只有通过每一次测试,才能达到合作条件。”杜凌云回忆,合作过程中,企业在每道工序上都配备检验人员,最终得到客户的高度认可。
“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追求极致的精神。这与我们公司的理念不谋而合,消费者是诉求者,只要客户有需要,我们永远可以实现。”杜凌云感慨道。
展演资料图片
2017年,基于在架子鼓领域的积淀,格莱姆在国内涉足架子鼓音乐教育领域,与上海一个软件团队合作开发了一款架子鼓学习APP,与音乐教育实现跨界融合。结合“互联网+物联网”概念,通过自主研发的系统,使传统架子鼓与PC电脑、智能手机等智能终端连接通信,推动架子鼓教学标准化、数据化、娱乐化。
“我们是第一个做架子鼓音乐软件的,在原声鼓的基础上,以物联网形式把原声鼓打击数据与APP连接,实现用户在线学习功能。”在杜凌云看来,APP是数字化新技术在架子鼓领域的应用,能够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助力架子鼓学习者打牢基础,也成为普及架子鼓文化教育的一大途径。
2020年,受疫情等诸多因素影响,乐器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寒冬,原声鼓的需求开始走下坡路。“鼓类销售的天平正在向电子鼓倾斜。”大环境和形势的变化,让杜凌云意识到,研发电子类乐器、实现产品多元化已迫在眉睫。
寻求差异化发展 AI赋能乐器制造
在格莱姆的产品展示厅里,不同型号、不同外观的架子鼓令人目不暇接。其中就有今年初上市的最新产品——电子鼓。相较于传统的原声鼓,电子鼓体积小、噪音小、方便携带、音色可调节,且价格经济实惠。
体验架子鼓制造资料图片
“这款电子鼓产品是与国际客户合作共同研发的,市场反响非常好。”杜凌云把研发生产电子类乐器视为企业的第三次转型。
他分析说,当前市场对电子鼓的需求呈现直线上升趋势,除了欧美市场外,国内电子鼓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同样巨大。而电子鼓具备的优点,也为线上销售和直播带货提供可能。他透露,下半年企业将发力直播带货,以全新模式做渠道销售,走多模式、多元化发展之路。
“3月份接到的订单较去年同期增长了50%,同时我们也在不断推进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杜凌云坦言,行业内卷加剧,产品进阶速度很快,企业唯有坚持差异化发展,不断推陈出新,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眼下,格莱姆正在尝试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乐器制造,打造一款全新的智慧乐器。杜凌云认为,只有结合AI技术,才能够走出创新之路。目前企业已经组建了电子、声学、结构和软件工程师团队,这个平均年龄22岁的团队,充满想法和活力,为产品开发注入年轻思维,预计今年6月将研发出第一款产品模型。
“我们必须时刻关注市场变化,跟踪理解消费趋势,才能够及时应对变化。”杜凌云说,企业只有顺应趋势、变革创新,在大变局之下寻找穿越周期的力量,才能实现韧性成长。
编辑: 马慧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