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热线:0577-88539042    监督举报:0577-88523479
瓯海党务 瓯海人大 瓯海政务 瓯海政协
当前位置: 您当前的位置 : 瓯海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瓯海新闻  ->  人物  -> 正文

榜样力量丨瓯海工匠大师徐盛:巧夺天工让彩泥塑“脱胎”

来源:  记者 张惠妍
2024年04月30日

  

编者按

  

  为打造高素养劳动者队伍,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瓯海区融媒体中心联合瓯海区总工会推出“劳模工匠榜样力量”专栏,宣传瓯海区劳模工匠的先进事迹,推动全社会爱岗敬业、拼搏奉献,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铿锵的时代强音,为助力温州“强城行动”、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第三极贡献力量。

  空山新雨后,云雾缭绕的丽岙街道杨宅村山脚下,丽岙天工工艺品厂坐落其间。瓯海工匠大师徐盛在这里从事彩泥塑脱胎艺术(桐油脱胎、生漆脱胎)彩画、妆金等工艺品设计与制作。

  塑像人:四代传承

  徐盛是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彩泥塑”传承人。四代传承,出身于温州工艺美术世家的徐盛,从小对雕塑技艺与脱胎工艺耳濡目染。在别的小朋友玩泥巴的童年,徐盛接触的是实打实的泥塑造型工艺。上世纪80年代,其父徐道兰带着徒弟在全国各地造像,年幼的徐盛也会在周末、寒暑假跟着一起跑,周末去温州当地寺庙,寒暑假到广东、金华等外省市,一边游玩,一边跟在大人身后忙活。

  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徐盛的雕刻才能逐渐展现。1991年,徐盛考入了温州春日井艺雕厂创办的“工艺美术雕刻班”,进行了系统的雕、塑、画学习。1993年毕业后,他正式随父从事“彩泥塑”脱胎工作。同年和次年,徐盛跟随父亲参与了“中国影视城”横店大佛及其它作品的设计与主持制作工作,这是当时东南亚范围内最大佛像,高度达28.88米。1996年,徐盛为广东兴宁墨池寺独立设计、主持制作雕塑;1998年,他设计并指导制作的高浮雕“五百罗汉”荣获99中国民间艺术展“特别金奖”;2004年重回横店,徐盛设计并指导制作了横店“龙山佛境”露天“五百罗汉”等雕塑作品……雕刻班毕业后30多年的时光里,徐盛一直从事相关工作。

  “彩泥塑”,泥塑是关键一步。五百罗汉各有形态,千手观音手势不尽相同。而技艺精湛的工艺美术大师,在造像的过程中甚至不需要图纸,都印在脑子里。做久了后,心中有佛,脑中有像,手上的技艺也自然生花。这是一场艺术的创作。“我们在学习时老师就说过,雕刻是一门手脑并用的活,缺了哪项都不行。”徐盛表示,创作不仅与技术相关,还与“心境”相连。状态好,自然会出品好,当天事情多,心情差,手工做出来的东西肯定会不一样。

  塑像事:精雕细刻

  推开天工工艺品厂的铁门,步入开阔的室内,人们往往被震住了脚步。两层多楼高的挑高空间,一尊近10米高的弥勒佛安稳坐着,3米多高的四大金刚镇守着,庄严肃穆,栩栩如生。师傅们坐在椅子上,正在进行打磨。作为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彩泥塑保护性生产基地,丽岙天工工艺品厂生产不停。“每天基本上都会有七八名师傅在这里,旺季就更多了。”徐盛介绍道,佛像制作工序多,内容复杂,师傅们每人均精通一到两道工序,协力完成。

       佛像脱胎艺术从泥土开始,雕刻成胚胎,覆上石膏或树脂等材料制作模具。随后师傅们再在模具上以生漆、麻布混合为粘合剂,涂、裱达到一定厚度,阴干成型。定型后,还需要经过上灰底、打磨、上色等数十至一百多道工序后,才能成为庙宇里光亮绚丽的“生漆脱胎佛像”。

  道道工序,与温州当地的水土有着密切的关联。从泥料开始,本土的泥就很好用。在打桩机钻到五六米左右的地方,这里的泥料没有杂质,颜色耐看,不会反光,大大方便了制作,合适的程度甚至可以超过外地一些专批泥料的工厂。

  上漆这道工序中,近年来人们逐渐提高要求,回到传统工艺,采用纯天然的大漆制作。大漆又名国漆,发现和使用天然生漆可追溯到公元前7000多年。徐盛介绍说,在温州,除了大漆外,还有一种别处没有的材料——“桐油布”。这种材料是旧时温州人用于填补木船上的缝隙用的,即桐油和麻布混在一起,不仅能防水且经久耐用。塑像的手艺人学了去,用在了生产上。“桐油布”不仅和“漆布”一样纯天然,成本还降了不少。

  上了漆要阴干,每刷一层,就要干两到三个晚上。如果阴干时间把控短了,内层还是湿润的,这时再覆上一层上去,里面就更干不了了。超过30度的潮湿气候,是阴干的最佳环境。温州地区的暮春初夏,都是很好的时节。

  塑像情:潜心研究

  塑好的像,运往宗教场所外,也有些是个人买来收藏。郭沫若先生就曾评价过脱胎漆器有“视之九鼎兀,举之一羽轻”的特点。脱胎技术下塑的像中空,重量轻,方便运输。近日,徐盛想着多跑跑,除朋友推荐外,在个人购买收藏上看看能否通过抖音拍视频、在淘宝开店等新形式拓宽业务。

  传统工艺美术亟需新鲜血液的加入。厂里基本上是待了多年的老师傅,没有年轻人。整个制作过程排除制作泥稿、开模时间,在有模具的状态下开始生产,一个人一个月都做不出一尊。生产周期长、学习周期久,制作极考验技艺和毅力,甚至与个人平稳心态息息相关。徐盛期待着能有更多年轻匠人给这个行业带来新的灵感。

  脱胎造像技艺始于汉魏,成熟于晋代,盛行于唐时,数千年岁月沉淀,造像留下庄重的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徐盛潜心研究雕塑技艺与脱胎工艺,将现代技艺与传统工艺完美融合,作品师古不泥古。在上个世纪末温州人下海经商的大浪潮里,他守住传统,守住彩泥塑工艺美术,让雕塑技术能够得到发展,让匠心精神得以延绵不绝。

编辑: 马慧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