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1/15
来源
分享
北上漠河北极村,南下海南岛,东到抚远东极岛,西至霍尔果斯口岸。今年75岁的林周强已在地图上点亮了1.5万个地点,足迹遍及祖国四极。
在骑行的日子里,林周强通常一天骑12个小时,平均每天行100多公里。用车轮丈量土地,已成为他的习惯。即使在没有远骑的日子里,他也会坚持骑行以维持脚力,方便下一次远行。前几天,这位一年有一半时间都在路上的老人,再次踏上了远骑之路。这趟旅程,他将和妹妹林志玉一起。
林周强骑行川藏
游历,65岁出门远行
“昨天还有人问我是不是道士。之前办护照,我问需不需要剪掉胡须,工作人员说‘不用,那么好看的胡子剪掉干什么’。”这位左眼失明的老人讲起话来妙语连珠。他蓄着长须,白色的长发挽成了髻,古铜色的肌肤是他走南闯北留下的勋章。
林周强一直是户外运动的发烧友。自17岁登上瓯海最高峰崎云山后,他持续登山运动60多年,还担任过瓯海区户外运动协会副会长。而通过骑行看世界,一直是他的夙愿。囿于琐事,这个愿望很长时间只停留在必做清单上。但林周强一直在为远行做准备,年轻时在乐清上班,便趁着空闲骑着自行车上下班,有意识地锻炼脚力。到了2014年,林周强终于有机会远骑了。
首骑地点,他选择贵州赤水河畔的遵义,用他的话来说:“中国共产党的转折点就在遵义,我也希望沾这个光,让骑行之路旗开得胜。”那时,他的座驾还是弟弟林长春赠送的600多元学生山地车,骑出去不到一个星期轮胎就鼓包了。林周强只得用绳子暂时扎着,中途换了个轮胎才骑回来。有人揶揄他骑了个破车,他倔强地回复:“破车我也骑回来了。”
之后,林周强陆陆续续换了几辆自行车。前年,年岁渐长的他意识到腿脚不如从前利索,便购置了一部电动车,加装了2个行李箱。现在,他的电动车装上所需的帐篷、衣物、餐具等绰绰有余。
骑行青海
林周强是个动手能力极强的人,骑行途中会将报废车辆的有效配件寄回温州当备件。所用的登山包、自行车驮包、刀鞘等等也能自己改装。得益于年轻时从事机械设计的经验,他还用咖啡壶改装了一个迷你高压锅。用它生火做饭,能节省开销。“这个迷你高压锅在新疆的时候还烧过牛羊肉,它的高压性能挺好。”介绍着自己的老伙计,林周强满脸骄傲。
林周强骑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开支实行“百公里百元”,即每骑行一百公里的吃住费用控制在100元以内。为此他住过10多块钱一晚的超市客栈,也住自己带的帐篷。有时为了省一点住宿费,他就多行几十公里。有次,他住三张床的通铺,适逢下雨天,其中两张床都湿了,他就挑了最后那张只湿了一半的床侧身而睡。
“但也住过好的,包括我吃饭也会尽量挑当地的特色小吃。遇到喜欢的景点,也会规划好,空一天出去玩。”林周强笑着摆摆手,这位朴实的老人反复强调不要将他的骑行之旅过度美化。
在路上,主题线路里的百态人生
林周强对古代历史感兴趣,也有意沿着名人古迹的线路骑行。比如到了安庆、襄阳、荆州这类三国故事的发生地,他会特地去参观遗址。行至汉中,就看看武则天的家乡;抵达广元,就见见诸葛亮的剑门关。今年端午节,他是在秭归过的。作为屈原故里,秭归的端午仪式感十分浓厚,林周强观看了纪念歌舞、游江、龙舟竞渡等民俗表演。
每次长途骑行,林周强都会定一个大主题。2016年,他从上海骑行到新疆,耗时140多天,是他截至目前骑行的最长距离。回来后,有媒体报道他横贯了祖国的东南线。第二年,他便策划了一个“直穿”,“等于从我们中国这个大公鸡的中间一直上去,从广州到满洲里,再到漠河。”林周强解释道。
央视纪录片截图
林周强最得意的一次骑行是在2019年。出生于1949年的他,是新中国的同龄人。那年,为了庆祝祖国生日,他从温州出发,到达拉萨后再至北京,最后返回温州,骑行5766公里,历时81天。这次纪念性骑行被央视记者采访,收录在了大型纪录片《世界最大的生日庆典》里,时长有4分多钟。
“去看祖国的山山水水,时时刻刻的变化。”这是林周强在纪录片中提到的骑行的意义。事实上,他现在也是这样认为的:“就像一条公路,第一次去的时候这个地方可能没有路,第二次去的时候就有路了,后面再去的时候原本的砂石路已经变成硬路面了。”常年在路上,使林周强保有对风景的敏感度:“我开玩笑说,广西的山好像窝窝头摆在那里。福建、江西一带的山,是蒸平了的大馒头。再上一点,到长江的丘陵一带,就像一张一张烧饼铺着。”
林周强用行动证明了看“时时刻刻的变化”之决心。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距上次骑行拉萨已过了5年,他决定再去一次。不同于上次走109国道,这次他选取了著名的“318川藏线”。从温州入四川,最后到拉萨,单趟骑了近5000公里,花了42天。“318川藏线”是众多骑行者的圣地,林周强在骑行过程中遇到了许多不同年龄段的同好,有一些伙伴还会给他送物品补给。大家都对这位骑行老人充满了好奇与钦佩,“电驴爷爷”“酷老头”,这都是同好们给林周强取的爱称。但他还是最喜欢大家叫他“老哥”,因为四海之内皆兄弟。
骑行“318川藏线”的过程中,林周强领到了一本攻略手册,上面写了线路中可提供帮助的旅店,每间大约相距二三十公里。如果中途车坏了,走不动了,打相应的电话,旅店老板就会通知车店来救援。沿途的旅店还能盖章,这样一路打卡可作为凭证领取骑行证书。林周强搞不来这些,但他有到一个地点就在地图APP上点亮的习惯,凭此也获得了骑行证书。
到拉萨后,有人问他以后的打算。他说:“我看到川藏铁路现在已经在驾梁了,到我80岁的时候,如果骑不动了,亲属们能陪我坐铁路上来也是很高兴的。”
骑行,最接近武侠的江湖
有人戏称林周强为“瓯海的徐霞客”,因为他有在朋友圈记录骑行见闻以及地方人文的习惯。这一行为不仅是想留下自己的美好回忆,更是给朋友圈中的骑友提供线路参考。林周强表示,骑行过程中,通常需要骑行者自己判断地势。若出现误判,对骑行者的体力以及座驾的电力都是一场考验。但有了参考,大家便能合理安排整顿。
迷你高压锅和手工刀鞘
他还常在朋友圈分享美景,有时候会针对景点的特征为朋友们写下祝福语。今年9月,骑到米拉山口的时候,他带着坐骑和牦牛雕像合了影,在朋友圈调侃是“牦牛、老牛与小牛”。
林周强是一个有侠气的人,自评:“我是个宅不了家的人,老想着跑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直到有一天我动不了了,骑行才会结束。”有时上了座驾,他会觉得自己像侠客骑着大马云游四方。
他也不拘小节,有一次在骑行的过程中被车撞了。考虑到是窄路口,林周强怕引起堵塞,又觉得自己没大碍,没要赔偿就让车主离开了。但旅途中最妙的就是不期而遇。受伤后他骑到了一个小店,一对父子帮他进行了简单包扎。林周强能记得很多这样的事情,有一次在沙漠,边防士兵看到他罐子里的水即将见底,就让人拿了3瓶矿泉水给他,这些矿泉水正好支撑他到下一个地点;骑109国道时,有位民宿主人带他夜观藏马熊觅食;有骑友骑完线路,把闲置的所有药物转赠给他。
和故交的一期一会,让林周强感到快意。有一家客栈是他骑行遵义住过的,此后每次西进他都会来这里,和店家聊聊家常和路上的见闻。有的骑友,之前有一面之缘,在另一次骑行过程中又遇见了。这样松散却自由地会面,就像彩云一样聚散,更显得人生可贵。
林周强充满着乐观精神,颇有“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肆意。他鼓励年轻人,勇敢踏出远行的第一步。在朋友圈里,他写下:“我这岁数的人,对自己的目标付至实践,都是一次新的征程。敢于骑出去,又能骑回来,这是每一次付诸实践的愿望。”
(本版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编辑: 马慧琼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