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要闻 聚焦 监督 文化 视频 媒体看瓯海 关注 辟谣 专题 图说瓯海

纸山风物之饭桶

2024

11/15

来源

分享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纸山泽雅山区的人们,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外出做事时,如果中午无法回家用餐,必须得携带中餐出门。每天早上出门前,人们都要格外细心地把中饭盛放在合适的盛具里带着,这样才能确保到了中午不会饱受饥饿之苦。

  当时,纸山用于盛饭的盛具大致有两种。一种被称作“饭箩头儿”,它由竹篾精心编制而成;另一种便是“饭桶”,用木头打造。“饭桶”则凭借其厚实的木质材料,能够经受住各种碰撞。也正因如此,大多数人家更倾向于选择饭桶来盛饭。

  手工造纸的繁忙时期,水碓一天24小时都在不停地运转着。那些在水碓里捣刷的纸农,为了维持造纸的生产流程,中饭根本没有时间回家去吃。他们只能将精心准备的饭盛在饭桶里,在水碓旁简单解决。造纸所需要的原料——水竹,通常要到外地去采购。而当时纸山尚未开通公路,交通极为不便,这些采购来的原料只能依靠人们用双肩挑回来。一般来说,早上出门往往要到傍晚时分才能归家。人们在早上就把中饭烧好,盛在饭桶里带着出门。中午时分,随便找个能遮风挡雨的地方匆匆吃上几口,稍作休息,下午又继续挑着采购来的原料踏上回家的路。

  农忙季节到来时,纸山的人们上山干活,也同样需要携带中饭。畚箕里挑着肥料,饭桶里盛着饭,把饭桶挂在扁担上。到了中午,找个树荫或者平坦的地方,席地而坐,吃过饭后便接着继续干活。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饭桶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餐具,更是人们劳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它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记录了纸山人民辛勤劳作的每一个瞬间。

  日前,我从城里回了一次老家。在那熟悉又略显陌生的家中,我看到母亲还保存着的那只原先父亲带着做纸,带着上山劳作,现今还完好无损的饭桶。那一刻,它静静地躺在房间的角落里,仿佛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在默默诉说着过往的岁月。它身上的每一道划痕,每一处磨损,都像是岁月留下的印记,见证着曾经的点点滴滴。

  望着它,我的思绪突然飘回到了上世纪70年代,我读高中时的情形。那时候,读高中的我们是住校的。每到星期天学校放假回家,母亲总会不辞辛劳地预备好下个星期六天的菜。母亲就用父亲曾用过的饭桶,盛了满满一饭桶的猪肉加梅干菜。那浓郁的香味,至今仍萦绕在我的心头。而我就带着这饱含着母亲深深的关爱与牵挂的饭桶,在学校里度过一个又一个充实的日子。

  每当吃饭的时候,打开饭桶,那扑鼻的香气总是能吸引来同学们羡慕的目光。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这一桶满满的菜,不仅是美味的享受,更是心灵的慰藉。它让我在学习的疲惫中感受到家的温暖,让我在面对困难时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动力。就这样,这只现今已积满灰尘的饭桶,它一直陪伴着我,直到高中毕业。

  如今,虽然老家纸山的生活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里的各种精美的餐具层出不穷,但曾经用以盛饭的饭桶,在我心中的地位却永远无法被取代。它承载着的不仅仅是饭菜,更是浓浓的亲情,是家庭温暖与亲情的象征,是纸山那段艰苦的岁月回忆。它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将永远铭刻在纸山的发展历程中,成为我们心中一份珍贵的宝藏。

编辑: 马慧琼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