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要闻 聚焦 监督 文化 视频 媒体看瓯海 关注 辟谣 专题 图说瓯海

岩下:大罗山板障岩下一村庄

2024

11/20

来源

分享

  一

  仙岩风景区历来有“九狮一象”的传说。在仙岩寺边上,就蹲踞着一头巨型雄狮。它昂起的头颅,正对远方绵绵起伏的吹台山脉。而在雄狮头的西北方向,有一个历史悠久的村庄,它就是“岩下”,老一辈人称之为“岩下地方”。

  岩下地方紧挨温州绿肺大罗山。此处的山体有一巨大的、扁平的陡峭岩体,人们都叫“板障岩”。“岩下”正好位于板障岩之下,村庄因而得名。自有人居住至今,岩下已有900多年历史。据朱氏族谱,朱氏始祖于1086年择居于此;《瓯海区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9.1)载:岩下苏氏始祖于南宋时自福建迁入……还有一些姓氏,干脆就把始祖渊源在本家祠堂最显眼的地方予以标示出来,如改建之前的杜氏大宗,正门两侧题写“源自京兆,派衍岩川”。

岩二村樱花观光园资料图片

  二

  以前,岩下村庄内河道密布,水源充足,水运便捷。河道两岸良田千亩,土壤丰腴。聪慧的先人充分利用大自然赐予的自然资源,在家门口做起了手工业——砖瓦。据说,岩下的砖瓦业已有几百年历史,明代以来一直传承。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岩下的砖瓦业生产达到了鼎盛时期。“仙岩打油声叫哮(仙岩一带方言,意即声音叫哑了),岩下烧砖红辣辣。”这一广泛流传于仙岩一带的谚语,很形象地描述了当时岩下做砖瓦的火热景象。河岸两侧做砖时木质砖盒与砖凳相碰撞发出来的“当当”“乒乒”“乓乓”声此起彼伏,宛如一首钢琴合奏曲,悠悠扬扬传向远方。生产的砖瓦除了卖给周边的村庄以外,大部分通过温瑞塘河水路运往温州城底销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温州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对砖瓦的需求量与日俱增。越到农历年底,生意越好,全部现金买卖,有时候真可谓供不应求。虽然做砖瓦很辛苦,起早贪黑,靠天吃饭,但这也是村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

  我读小学、初中时期,一周休息一天半,即周六下午和周日。周六下午我和姐姐美玲、妹妹玲珍安排写作业,周日去做砖,这似乎构成了我们非常有规律的作息时间。至于寒暑假,那大部分时间都去做砖了。因此,每逢周六下午,只要预计周日不会下雨,父亲就会踏“一大堂”砖泥,作为翌日接待我们的厚重“礼物”。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机械化做砖开始出现,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机械化需要机器与较多的劳力成本,因此一部分村人还是继续个人手工制作砖瓦,村里形成了机械生产与手工制作并存的劳动场景。九十年代初期,一些年轻人做不了苦力劳动,纷纷改行,办厂、开店或出去打工。于是,做砖瓦的村人开始大大减少,仅有一些上了岁数的,依然守护着这份让他们难弃难舍的旧业。砖瓦坯需要在砖瓦窑里烧上几天几夜,才能最后形成可以使用的成品。世纪初,环境治理的力度开始加大,砖瓦窑陆陆续续被政府拆除,到最后一处不留。至此,岩下的砖瓦业结束了它几百年的生产历史……

  尘封的历史被慢慢揭开。2009年,岩下瓦当制作技艺被温州市人民政府列为“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狮山公园吴佳佳/摄

  三

  岩下尽管只是一处村庄,但是它的历史沿革很特殊。据志书记载,1950年8月,岩下曾建立岩下乡政府,当时隶属瑞安县塘下区公所。1952年8月后归属仙岩,1956年2月撤销。岩下乡政府撤销后,岩下便分设为岩一、岩二,时称生产大队。这个地方虽然几百年与泥土打交道,但是前人的进取精神、革命精神一点也不落后。

  旧时,在村庄的东侧,靠近龙华山边,有一座小小的寺庙——开福禅寺,村人都叫“岩下寮”。岩下寮周边民房寥寥无几,人迹稀少。当时寮内仅有和尚一人,名蔡若林,祖籍瑞安莘塍上望乡,俗称“若林师”。其相貌特征如何,我从小未曾见过面。在解放前,岩下寮曾一度是岩下中共地下党员秘密活动的场所。1947年秋天,中共瑞安县东区(今塘下、莘塍片)区委书记陈文征同志,通过与若林师的亲戚关系,来岩下开展党的地下工作,而岩下寮就是他开展工作的落脚点。他以传授武术为掩护,以岩下寮武术拳坦为据点,传播革命思想,宣传敌我斗争形势,物色和培养党员发展对象,进行建党前的思想与组织准备。1947年冬至解放前夕,党组织又先后派李平、温逸林同志来岩下进行地下工作。李平同志在岩下寮也以传授武术为掩护,温逸林同志以其他身份为掩护,在岩下领导建党、发展组织、开展对敌斗争等工作。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岩下生源逐年剧增,岩下小学已不能满足岩一、岩二两个村适龄儿童的入学需求。于是,岩一村对学校边上的岩下寮进行拆扩建,建设岩一小学新校舍。为了纪念岩下寮这个曾经为党的地下革命斗争作出贡献的小寺庙,人们在建成后的岩一小学门口正上方,用水泥塑上“开福禅寺”四个大字。后由于校舍调整,岩一小学又被撤并,校舍作为厂房使用。不过,“开福禅寺”四个大字,至今依旧保留。2021年,岩一村将原村委会办公楼改建为“岩一村史馆”,在一楼专门设置了“岩下寮”纪念厅,以昭后人。

岩一村山塘杜志平/摄

  四

  据村民口述,瑞安第一个中共党员也是岩下人,名何葆祯(志泽、止铮),这与后来的有关党史资料也是吻合的。何葆祯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出生于岩下,后考入温州省立十中。民国12年(1923)在朱自清先生支持下组织血波社、宏文会新文学进步社团。民国13年(1924)十中毕业,到永嘉岩头高等小学任教,这所小学正是谢文锦(又名文近,字炯霞,中共温州独立支部创始人。后历任中共上海区委委员、南京地委书记等职)创办的。是年,谢文锦到温州建党回故乡探亲,在岩头小学碰到何葆祯,经一番考察之后,谢文锦在给党中央的报告中诚赞何葆祯。民国14年(1925)1月,谢文锦介绍戴宝椿等8人加入“温独支”,第二名何志泽,就是何葆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何葆祯受到国民党通缉,于是就远赴苏联留学。回国后,受人裹挟,投靠已被中共中央开除党籍的陈独秀反党小集团“托陈”派,1964年去世。

  在解放前,岩下还出了一位远近闻名的周阿福。周阿福,原籍岩下,后移居仙岩渔潭。据《瓯海区志》载:1930年5月24日,在军长胡公冕、一团团长雷高升的率领下,红十三军主力800人在瑞安、平阳赤卫队2000余人的配合下,攻打平阳县城。

  周阿福闻讯赶去参加,在半路被国民党巡逻队逮捕,不久被敌人押到瑞安西门枪杀,但没有致命,半夜被地下党员救回。从此,被枪打不死的阿福伯,就在岩下周边传开了。

板障岩杜志平/摄五

  沧海桑田。老家岩下早已没有人做砖了,原来我们家做砖的地方,后来村里改建为公园。这个几百年之前就与泥土为伴的村庄,在建设“美丽乡村”精神的感召下,模样大变。岩一村,将古老的山塘水库翻建一新,从上而下形成三潭之势,水澈而山青,云洁而心境,被网友誉为“温州小九寨”。岩二村,整治荒废的空闲地,建设樱花文旅观光园,一年一度樱花节,吸引八方来宾前来网红打卡。

  大罗山畔,板障岩下一村庄,在新的历史时期,还会演绎着怎样多姿多彩的蜕变,我们尽情期待着……

编辑: 马慧琼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