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要闻 聚焦 监督 文化 视频 媒体看瓯海 关注 辟谣 专题 图说瓯海

温州日报:数字赋能纪检监察监督!瓯海建立涉公合同“驾驶舱”

2021

06/23

来源

温州日报

分享

  “以前在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往往要去多个部门查阅纸质材料。自从有了‘驾驶舱’,不仅可以随时查到所有涉公合同信息,还可以根据监督需要,个性定制监督重点,及时发出合同预警提示……”这些日子,瓯海区纪委区监委信访室负责人严昕真切感受到涉公合同精密智控平台“驾驶舱”数据总览给监督带来的便利。

  记者了解到,2019年8月,瓯海区率全省之先探索涉公合同监管新模式,涉公合同精密智控平台应运而生。自上线以来,已累计监管全区151家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衍生的50万元以上合同1200余件,发送风险预警423条,结合线下合同履约质效检查,共纠正不规范履约合同43个,有效避免国有资产损失1.2亿元。

  借数字化改革之东风,今年该区对涉公合同精密智控平台进行再升级——研发涉公合同精密智控平台“驾驶舱”,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在合同监管领域的集成应用,不断扩大涉公合同数据互通共享,推进各职能部门协同监管覆盖面,优化合同智能审查模型迭代升级。同时,根据职能部门的监管需求,分层分类搭建起区纪委区监委、财政、审计、发改、住建等监管部门“驾驶舱”以及分管副区长“驾驶舱”,全面激发各监管部门运用“驾驶舱”的内生动力,形成了强化“事前防范、事中预警、事后监管”的行政合同履约监管体系。

  以该区纪委区监委“驾驶舱”为例,除了数据总览外,还设置可视化分析、监管报告、综合检索等版块内容,为发现问题线索、精准监督执纪提供有力支持。据该区纪委区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可视化分析,平均7秒就能完成一份涉公合同的全覆盖体检,并生成审查意见。在合同推进过程中,根据具体合同的履约状态,“驾驶舱”会以“绿黄红”三色预警的形式,给项目负责人发送履约提醒及超期警告,督促及时履约,防止“只签不管、签了不做”现象,确保合同能够保质保量完成。同时,“驾驶舱”还实现监督一体化格局,让财政、审计、发改、住建等监管部门的智能化“监管报告”一目了然、全程留痕,有效督促行业监管部门落实涉公合同的监管责任。

  一起案件,或许更能反映“驾驶舱”已成为开展监督检查和审查调查的“利器”——该区纪委区监委派驻第五纪检监察组对市政工程项目开展专项督查时,通过调取中石化温州分公司的销售记录,发现某一在该区承包较多工程的市政公司,近几年来购买油卡的金额高达10余万元。顺着这一线索,纪检监察组通过“驾驶舱”进行查询、比对,迅速锁定该区两名干部。最终,两名干部被立案调查,分别受到警告和记过处分。

  该区纪委区监委相关负责人说,“驾驶舱”构建起源头可溯、权力可控、风险可防、责任可究的智慧监督新模式,对涉公合同带来的廉政风险和国有资产流失风险实现全过程闭环监控,是行政合同监管领域数字化改革方向的自我革命。目前,该区通过“驾驶舱”已发现问题线索12条,廉政风险点66个,并通过风险预警等方式抓实整改。

编辑: 夏卢克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