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要闻 聚焦 监督 文化 视频 媒体看瓯海 关注 辟谣 专题 图说瓯海

“西雁”的前世今生 ——泽雅风景名胜区初期开发故事

2022

05/24

来源

瓯海新闻网

分享

  31年前,即1991年5月3日,瓯海县泽雅风景区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誉为“西雁”省级重点风景名胜区。31年后的今天,一张14人的合影照片引人注目:周荣光、吴绍林、林志文、林长春、林德迈、林健夫、张锡林、支香妹、季丰英、林秀月、潘秀权、黄克荣、支津滔和本文笔者,摄于国家4A级泽雅风景名胜区郊游饭店前。虽说它是31年后相约欢聚的合影,却引出一段鲜为人知的“西雁”前世今生。感叹民间无穷力量,千年纸山文化魅力再次彰显。

“西雁”开发的先驱者合影。王晖/摄

  纸后时代抉择

  地处瓯海西部山区的泽雅,是千年纸山主要区域。它山涧峡谷纵横,溪流密布,梯田交错,青山绿水,风光秀美。但因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长期被人们贬称为“穷山恶水”的荆莠山野、水漫洪乱之地,“藏在深闺无人识”。

  历史的车轮辗转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以世世代代做屏纸为生的泽雅步入“纸后时代”,年产150万条卫生纸、555座水碓逐渐淡出视野,历史使命告诉人们纸山要“转身”了。

  1989年10月起,自愿申请从上海返回瓯海担任泽雅区副区长的周荣光,历时一年多对全区山水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后大胆提出泽雅“纸后”出路是搞风光旅游,并撰著出版《泽雅山区经济探索》。当他上任为区长的第一天,即与区委书记陈合和、副区长黄长春等谋划召开全区三级干部大会,宣布发展风光旅游。不久他上任区委书记后的“一件事”就是推动兴起“变革纸山、开发旅游”的热潮。

七瀑峡。林庭松/摄

  民间力量无穷

  一石激起千层浪。西岸中学响起第一声“春雷”,青年教师林志文、林长春、林德迈、林文革等带领张锡林、林秀月等一批学生进行春游时发现“山里游”比“山外游”更有胜景。此事得到了校长吴绍林的支持,很多学校师生纷纷加入“山里游”行列。这也使泽雅区委领导很是欣喜,周荣光、黄长春等带领一批风光爱好者组成胜景探源队,爬越令人心寒的悬岩峭壁,翻过高高的岩背,涉过齐腰深的冰冷溪水,登上与青田交界而无路可走的海拔1000多米的凌云山和崎云山等。

  西岸中学师生首先撩起山水美丽的面纱后,周荣光、黄长春、吴绍林、林志文、支宝国、支香妺、林健夫等连抱带背,手拉手、绳拉绳从深箩漈出水口背上涉水进去,如不小心就可能滑下万丈深渊,但他们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探源后惊奇地发现,这里七折瀑布,一瀑胜一瀑,瀑潭连接,幽径通幽,美不胜收。然后探源活动变成纸山人的自觉行动,自带干粮,无报酬地去爬山岭、钻柴笼、过溪涧......

龙溪矴埠。林庭松/摄

  接着,探源队总结出一条找景规律:泽雅的风景名胜在“峡”里。于是,他们主攻各个山峡寻“宝”,如高山角、金坑峡、西山峡、东山峡、黄山峡、安乐溪、支坑峡等溪峡山谷中都藏有鬼斧神工的山水奇崖、美景名胜。结果他们很快就探明了龙溪、五凤、崎云、珠岩、西山、龙井、七瀑涧、金坑峡、高山角等主要景点200多个和1000余个景观,并被一一取名冠称。

  与此同时,他们找出做卫生纸的水碓550多座,其中10多个村有连碓,位于龙溪边林岸村的3座水碓和石桥村的1座水碓,连成一幅引水渠230米的纸山文化典型奇观,取名“南斗银潭”景点,后来被文物专家一致认为“四连碓”,是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其中四连碓作坊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指南针计划,其屏纸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泽雅最大特征是97%的山与水,人均拥有水3000多立方米,居全国首位。泽雅人将目光瞄准被称为“圣水”的矿泉水资源,结果在唐宅岩层中发现的一处泉水,被权威机构鉴定为含有偏硅酸等30多种对人体有益微量元素,并通过国家级鉴定。唐益林牵头创办温州西雁矿泉水有限公司,运营“好运”牌偏硅酸型饮用天然矿泉水,结果被温州机场指定为专售天然保健饮料和浙江省第八届大学生运动会唯一指定专用天然饮料,还出口西班牙。

西雁农庄。林庭松/摄

  探源行动惊动社会各界,激发了热爱家乡的赤子情怀。1989年11月18日,一个民间组织——泽雅风光开发协会宣告成立。当天有200人加入该协会,现场集资8900元。吴绍林当选首任会长,林志文、林健夫担任副会长,林长春担任秘书长,林德迈管财务,并聘任周荣光为名誉会长、林云山为顾问。此外,10余位医师、教师和区乡村干部担任协会理事,随之一支年富力强的精英骨干开发团队活跃在泽雅风光探源、开发之中。同时,带动全区6万多男女老少自觉行动为风光开发出力。七瀑涧是泽雅风光开发的第一个景区,下庵村村民有钱捐钱,有地捐地,有劳力就出劳力,个个无私支持。

  自风光协会诞生之日起,一群人一直自愿无偿地为景点探源、命名、保护、宣传等呼喊奔走。林长春编辑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小册子《泽雅风光》发行,林文革专门设计风光协会会徽。为打造珠岩景点,吴绍林、林健夫负责寻找元代寂照禅寺文物并修理建设,其中寻回明代的石碑、石水缸、石水盆和清代的铁钟等文物。林云山出资修理正殿及观音阁,林健夫出资建了厕所。为打通进入七瀑涧的道路,林国松从做泥水匠的兄弟家,用“大蓬车”拉来数十片木制壳子板,筑成了一条通景便道。

  季丰英原是开个体餐馆的,专门整理出如硬炒粉干、清蒸鸳鸯番薯、菜干溪虾、红烧溪鳗、红烧羊肉汤等“十五大纸农菜”。省建设厅领导带领考察组第一次来泽雅考察时,季丰英为他们端出这些纸山“名菜”,令现场人员称奇叫好。

  支宝国是下庵村原党支部书记,为首期开发七瀑涧景区,他每次自带柴刀辟柴开路。支香妺是他的妻子,每次不辞劳苦地为风光探源者“担”饭进深山峡谷,并数次不小心掉进不明的柴弄坑潭里。七瀑涧第一次开放,女青年林秀月忙里忙外,还自告奋勇成为第一个义务景区导游。

纸山竹林。林庭松/摄

  搞风光开发,钱在哪里?“总设计师”周荣光提出自力更生“双三不”倡议,即不向国家要钱,不向百姓募捐,不向银行贷款,全体参与开发风光者不发工资,不给补贴,不吃公饭,一律为志愿无偿。这一倡议得到每位风光协会会员积极响应,每人首次交纳会费10元,共计830元作为启动风光开发资金。因此,“协会精神”被载入了首部《瓯海区记》。

  1990年3月19日,第一个景区七瀑涧对外试开放,当天接待了来自温州各县的17辆大客车游客,尝试以建设费门票的名义收取每位旅客0.3元。省旅游学会秘书长陈仙波获悉后,称赞这个有章程、有机构、有会员、有会标、有经费、有规矩的泽雅风光开发协会是全国的一大创举。

  借力借名出山

  在开发泽雅风景名胜区中,获得众多知名人士的首肯。曾于解放战争时期在泽雅纸山打游击的老干部郑嘉顺、程美兴、孙明津等都为风光开发奔走呼号。如原温州地委书记郑嘉顺为了支持泽雅搞风光开发,亲自来到泽雅与开发者一起同进茅草丛生、深山峡谷,考察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并帮助整理资料,向有关部门通报情况。当景区申报小组去省建设厅申报风景名胜区时,他们欣然牵线搭桥,联络省建设厅副厅长胡理琛前来观看《泽雅风光》录像片后,一锤定音申报省级风景名胜区。

  一批批文人闻讯而来。名书法家、版画家冯增荣、杨涵,多次带一批书画家来为泽雅创作宣传扬名,并帮助成立“七重岩诗画社”。杨涵发表《泽雅吟草》诗七首和散文《为泽雅宣名》。吴军、林白、汪曾褀、林斤澜、蔡心谷、邵家业等均到泽雅写文赋诗作画摄影,创作诗篇100余首,使原先无名的泽雅一次次被人们所认知。作家汪曾褀为阿月农家乐饭店题写“春来酒家”,成为名闻遐迩的金字招牌。原温州电视台台长陈文虞派5人采访组来泽雅拍摄第一部泽雅风光录像片,亮相于省、市电视台乃至央视。

四连碓 林庭松/摄

  著名摄影家、原解放军画报社社长林庭松到泽雅拍摄第一套20张人文自然景观照片。当他到泽雅采风后,认为过去人们只知道有闻名全国十大名山之一的雁荡山,即温州有北雁、中雁、南雁,而同属于雁荡山脉的西部余脉,风景独秀的泽雅不就是“西雁”吗?于是,他写下《温州“西雁”——泽雅风光印象》一文刊发于1990年3月17日《温州日报》上,第一次叫出“西雁”称谓。随之,“西雁”一鸣惊人,派生出了西雁矿泉水、西雁大米、西雁粉干、西雁乌豆酒、西雁人家、西雁度假村等。

  第二年,当地将失传四十多年的泽雅村“二月二”、周岙村“正月十三挑灯”等纸山民俗活动一一恢复,并先后被列入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91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泽雅风景区为第二批浙江省省级风景名胜区,从而使一山(纸山)、一水(龙溪水)、一纸(屏纸)、一碓(水碓)、一术(造纸术)构成的千年纸山文化迎来春天。

  正是景区的开放,让靠山靠水的泽雅人从原先单一的造纸业,开出一枝生机无限的花———旅游业。青年黄克荣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担任泽雅风景旅游管理分局局长,被誉为泽雅“百事通”。青年潘秀权瞄准家乡风光旅游的前景,创办瓯之旅国际旅游公司并自担董事长。青年支津滔回乡创业,在自家老屋开起“郊游饭店”。下庵村民相继开办了10余家农家乐,先后获得省级农家乐特色村、省级旅游特色村、温州十大最美村庄等称号。

  31年弹指一挥间,作为泽雅风光开发的先驱者一直没有停下脚步,一茬接一茬,共同为扬名“西雁”风光出力。如今,被誉为“西雁”的泽雅风景区已跻身国家4A级旅游景区,纸山文化旅游节一届接着一届办,纸农菜、展纸版画、周岙挑灯、四连碓成为“纸山四宝”,中国寓言文学馆落地泽雅。泽雅镇成功创成省级4A景区镇、国家级生态镇,走出一条文旅融合、建设都市近郊休闲度假区的共富路。


责 编:翁德汉

监 审:王进华

总监审:周乐光




编辑: 马慧琼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