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06/16
来源
分享
两块大词典般厚的模具自动一压,加热塑料因子挤压进夹缝,几秒后一开,掉下几只小小的齿轮。模具被誉为工业之父母,在温州实力模具科技有限公司,瓯海工匠大师杨明一头扎进模具行业20多年,终日与模具打交道,把模具的精度控制在百分之一毫米之间,得到众多小家电和美容美发行业企业的青睐。
学成出师
杨明是温州实力模具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80后的他,接触到模具行业是在2003年。抱着学一门技术的理念,求职中的他没有选择当时高薪的流水线工作,而是来到模具生产车间当一名没有工资的钳工学徒。两年的时间里,他将铣、磨、刨等干了个遍,负责模具组装工作,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出师。“当时没有工资并不难熬,厂里吃、住都是安排好的,对我来说,基本生活没问题就可以了。”杨明笑着说。
杨明(右)指导生产
学徒期间初接触模具,什么都是新奇的。生活中的塑料制品、金属制品等的生产都有模具应用。而新鲜劲过去后,终日面对外观相似的铁疙瘩,已经出师的杨明冷静下来:“当时厂里打火机的单子很多,外观可能有些差别,但内部功能键需要的模具构造基本大同小异。”在工作台高亮度的灯光前,杨明沉淀自己的性子,撇去浮躁,耐心地按照设计师的图纸进行组装。
熟能生巧,组装数量的量变带来设计研发的质变。“大概是学徒出师后的第三年,我已经开始独立做一些工作。客户像往常一样拿了产品来,像开窍了一样,我的脑海里突然就有了产品对应的模具概念,想着要如何设计。”杨明说。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才能,他开始转型模具设计领域。并非设计专业出身的他刻苦自学,电脑软件不会用,就去报班。奈何市面上流行的都是些通用类课程,如何将模具设计学深学透,他在和模具日积月累地打交道中慢慢地积累经验。模具的设计不止局限于开始环节,而是追踪到生产的全过程,时时接受反馈,多次探讨,也为质量稳定打下基础。
眼下,杨明专注于精密模具制造与工业技术研发创新,已经为模具行业培养了20多位技术精英,其间共有4 人取得二级钳工技师职称,2人取得三级钳工高级工职称。从学徒到老师,杨明如今拥有自己的团队,去年年产值达2000多万元,荣获温州市总工会“高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多年来,团队为飞科电器、小米、浙江三明电器等知名企业开发精密模具3000多套,为客户累计创造10亿余元的销售收入。
打造爆款
脱毛仪、吹风机、电动牙刷、磨甲器、鼻毛机……在小家电和美容美发行业领域,温州实力模具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类目丰富。作为飞科集团的模具战略合作供应商,杨明所带领的团队研发打造的产品“小飞碟”剃须刀(FS890型充电式新型电动剃须刀)2021年一经上市就成爆款,至今产销量达1000多万只。“除了五金件和电路板,你所看到的整个产品的塑胶部分,都是在我们的模具里生产出来的。”杨明自豪地说。
精密模具
“模具的寿命现在从理论上讲可以达到100万次,实际上只要不坏就可以一直用。”杨明介绍道,因为产品火爆,前不久,飞科集团再一次联系团队开了复制模,以增加生产线,满足订单需求。
成为飞科集团的供应商,是机缘巧合,更是品质的积淀。2006年,飞科集团在一众模具企业中选择,温州实力模具当时规模虽然不大,但对模具加工精度的把握让产品符合要求。模具的精度包括零件尺寸、形状、外观面等方面,以“丝”为计量单位,一毫米是100丝,一根头发大约是6到8丝。多年装配钳工的经历,让杨明积累了控制模具加工精度的经验,与2D投影、3D激光测量等自动化仪器设备的反复磨合,提高了他的技术能力。精雕细琢,每一次加工都需要小心翼翼。即使是十分微小的裂纹,在后续的加工使用中,也会显露出来。
外观的一毫米之差肉眼都很难看出区别,为何要在百分之一毫米的精度上精益求精?“像是‘小飞碟’剃须刀外观呈弧形,我们会精确到1-2丝,电镀后基本看不出拼接痕迹,整个质感会很好。”杨明拿起一把剃须刀解释,除外观提升外,模具的精度把控为产品的使用功能提供保障。一般3头剃须刀内有四个齿轮负责传动,让刀片产生浮动效果。齿轮的精确度要达到1~2丝,不然生产出的齿轮彼此传动会不适配。“如果齿轮之间松了,电机传动时就会卡齿,摩擦力大了会让剃须刀运行时噪声增加;紧了,电机负荷加大,需要更多的电量运转,就会影响产品的使用时间。”杨明说。而小家电的开关、转轴如果没有达到精度要求,会出现难推、难按、扭转不顺畅等情况。
模具生产出的零部件
匠心研发
通过设计研发突破技术壁垒,经过20年的努力和钻研,杨明掌握模具生产的全部流程,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技术工艺创新,降低成本,提高成效。光是去年,杨明就申请了7项模具专利。模具的工艺不仅需要考虑到产品实际使用需求,还需要考虑到如何为客户的后期生产节省人工、材料,满足自动化生产需要。团队研发的“热流道双色注塑模具”,解决了产品零部件防水密封条安装工序多、成本高的技术难题,大大提高客户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接到客户订单后,模具的生产历经评估、设计、备料、零件加工、检验、装配、试产等一系列流程。模具验证合格通过后,将投入使用,量产零部件。将每一个环节的完成时限固定到天数,开出流程排期,并严格执行,是团队高效生产的关键。“现在的产品更新换代很快,我们按照客户的需求走,从开模算起35天左右就可以走完周期。”杨明说。眼下,他手上有50多套模具的订单同期进行,每天都对进度进行追踪。为了把好进度,方便沟通,2016年公司搬迁后,他不常待在二楼宽敞明亮的办公空间,而是与团队在生产车间阁楼办公,车间噪声成了家常便饭。一截短短的铁架楼梯,让所有设计人员和组装人员常来来回回地跑。
杨明对模具的专注同样转移到了生活中,对遇到的塑料制品进行观察思考,家里购买的小家电会反复把玩,检查零部件出模时是否有飞边,想象着它们所对应的模具的样子。“我认为做模具这一行,需要一直学习,细心和耐心是最重要的。沉下心来,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才有可能获得成功。”杨明说。
责 编:翁德汉
监 审:王进华
总监审:周乐光
编辑: 涂心茹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