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来源
分享
有的地方是元宵节吃汤圆,有的地方是冬至吃汤圆。我们家一般是在冬至的时候吃汤圆,但有时候家里来了重要的客人也会做汤圆吃。
30年前,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搓汤圆可是家家户户一项做美食的技能。
我印象里,最早的时候吃汤圆是在外婆家。外婆家里有一个石磨,把糯米和糙米混合起来磨成米浆,用布袋装起来。把袋口扎紧之后,放在两根板凳架起来的扁担上面。让它沥水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起来再将布袋打开,里面就是干湿适宜的做汤圆的糯米面坯子了。外婆用手试探了一下它的软硬程度:“嗯,可以了。”然后把手上粘着的一点点米粉也用舌头舔干净。当时我心想这可是生的呢。外婆总是说浪费粮食是会遭雷劈的,她绝不允许打米煮饭的时候让一粒米掉在地上。我们也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珍惜粮食。外婆喊着:“孩子们,来搓汤圆喽。”我们几个小孩有的可能还躲在门背后捉迷藏,有的还在门口捉虫子,有的还在被窝里没钻出来。听见外婆一声令下,大家“呼啦啦”地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圆圆的大餐桌旁边。“去洗手,去洗手!”舅妈喊道。
我刚刚摸了泥巴,看着黑乎乎的小手,赶紧去水缸里舀一瓢水倒入脸盆,然后把小手洗干净,毛巾擦干,认认真真地坐在饭桌旁边,开始帮忙搓起汤圆。刚开始是两只掌心里面放一个汤圆,太用力了,那个面团子会散掉,不用力的话,汤圆搓了很久也搓不圆,所以力道要适中,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后来我还发明了一下子搓两个汤圆,或者一掌心一下子搓三个,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表妹跟着我学,搓着搓着两个汤圆就黏在一起了,她就觉得我很厉害。大家说说笑笑,看看谁搓的汤圆大,谁搓的汤圆小。大人们就搓花生麻心汤圆,那个就略微复杂一点,先准备一碗馅料,一小团一小团的,把汤圆胚子捏成一个窝窝,把馅儿放进窝窝里,捏好了之后再把它搓圆。我们一般情况下就直接搓白汤圆,做好煮熟之后裹一层豆粉来吃。那个豆粉也是自己制作的,把黄豆炒香之后用石磨磨成粉,再加入红糖,搅拌起来。或者直接在汤圆汤里面放白糖或者红糖加桂花提香。
后来因为爸爸妈妈工作调动来到了镇上就没有石磨了,但是有一家加工坊,是可以用机器帮我们磨米浆的。于是到了冬至那天,家家户户都去磨米浆,我妈妈还要去预约排队。当轮到我们的时候,街坊邻居高声大叫着:“老叶,老叶,轮到你家啦,快来,快来!”听到这喊叫的声音,我比听到自己中了状元的消息还要开心还要兴奋,内心满是对汤圆美食的期待。
母亲赶紧往外跑,拿着事先准备好的白色棉布袋子。
在家里等了很久,终于等到父母把一大袋米浆抬回了家。来到家里之后,同样也是用两个板凳中间架起两根扁担,然后把米浆袋口牢牢扎紧,扣在扁担上面,下面用一个大大的脸盆去接水,这样沥水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起来,就可以做汤圆了。
那个晚上我在米浆的水滴入盆发出“叮叮咚咚”的节奏声中,香香地睡去,梦里全是冒着热气的汤圆。
第二天早上起来,哥哥们各司其职,小哥去柴房后面搬柴火,大哥负责用斧头把粗的木条劈成小的柴火片,二哥负责把锅里加入水,三哥负责烧火,我和姐姐、妈妈坐在桌子旁边负责搓汤圆,爸爸是总指挥。小哥哥唱起了欢快的歌:“阿里,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个快乐的青年。”仿佛那又窄又陡的楼梯就是一座钢琴的琴键,哥哥用双脚来弹奏生活的快乐。我被哥哥逗得哈哈笑,暴露了我是掉牙蟹的真实身份。
那时候,一大家人围着桌子一起吃着自己做的热腾腾的汤圆。比起现在,想吃什么去超市里,有做好的冷冻汤圆,直接买回家往热水里一煮,或者直接去店里点,就可以吃到,反而没有那么期待吃汤圆了。
现在,若想吃到美食,只要有钱,我们的味蕾就能够快速地得到满足。这是社会的一种进步,而我却依旧怀念往事,在这寒风瑟瑟的冬天里。
编辑: 马慧琼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