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要闻 聚焦 监督 文化 视频 媒体看瓯海 关注 辟谣 专题 图说瓯海

少年情怀总是诗——翁德汉和他的诗文

2025-01-16 乔休

2025

来源

分享

  现在的快递的确快,上午翁德汉老师刚问我地址,下午书就到家了,沉甸甸的,一拆三本。三本和快递没关系,和翁老师有关系。他出书像打爆米花,一会儿一炮,一会儿又一炮。我想他的人生目标之一,可能就是出书,到今天,已出到第十本。再看他高速写稿的架势,第十一本书的样子,也历历在目,成功在望。我把书拿到家,《最墨的黑》《瓯物志》《瓯上云梯》,都是今年新鲜出炉的,就很感动,翁老师这人长情。2018年时,我编《温州文学》杂志,曾发过他的《薯事》等文章,他对少年艰难经历的切身描写,和笑对庸常生活的积极态度,一下子打动了我。我看他的文章很对胃口,就和他联络。电话一接通,由此结下友情,君子之交淡如水,一直延续到今天。

  一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磁场,交朋友也分磁场,有的人虽未谋面,但天生合得来。感谢网络让我们俩神交许久。我们有共同点,都教过书,爱写文章,在媒体工作。我年轻时也写过诗,但没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诗,知道写好诗有难度,心底对诗人的崇拜滔滔不绝绵绵不断。少年情怀总是诗。记得那时候,平时不看书的姐姐,忽然拿了书架上的诗集去背,我想完了完了,人一恋爱就傻了。果不其然,她满口都是“我愿意是急流,山里的小河,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只要我的爱人,是一条小鱼,在我的浪花中,快乐地游来游去”。后来她不背诗了,我知道不是失恋,应该是成功了,失恋才是诗。

  但我已远离诗歌多少年。翁老师一直在写诗,写散文,多产且质高,偶尔也写小说。他取书名就很用心,从《冬天最后一滴眼泪》《谁的眼泪在飞》《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水的锐角》《青灯有味》《大瓯小物》《一幕幕》,到2024年出的这三本书,有诗集、散文集,也有教育理论集。这一路读来,我们可以体察到他的心路历程。作为瓯海区某学校原校长,他在教育理论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贡献。他的早期著作,如《谁的眼泪在飞》和《教育是心灵的艺术》等,就体现出他在教育领域的思考和实践,对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在业界备受推崇。

  现代人的交往方式,简单而直观。我从朋友圈看到,翁老师生活轨迹相对简单,除了在田垄间耕耘种菜,就是在诗原上纵横驰骋,偶尔出去讲讲课,定格的是他高举的手势,以及眼神的犀利和玩味。做这个手势时,他在讲什么,心里想什么?我曾揣摩过,虽然不得而知,但基本能理解他的心境。他似乎很喜欢这张照片,有朋友还做成了表情包。我俩还有一位共同的朋友,叫蔡勇孟。勇孟常会逗翁老师玩,这个时候,翁老师往往幽默而风趣,不见了照片中的冷峻感。从他的文章里,我也读出嫉恶如仇、爱憎分明。他很有个性,但他的锐角从未对准我们。前些年,我收过他的诗集《水的锐角》,从诗里读出他的柔性和多思。他在诗歌中表达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字里行间充满哲理和灵感,显示出作为诗人的深厚情感和思想深度。

  勇孟、我,与翁老师的区别,就是我们也写文章,但没出书。我就像个集邮者,差不多已收齐翁老师的书,却一直无以回馈,所以,当今天收到翁老师最新出版的书时,我不能再学鸵鸟无动于衷。感谢他时,我说必须认真为您写篇读后感,以表达我的崇敬之情。

  二

  我从书架拿下翁老师的书,开始重新阅读。翁老师是位多才多艺的作家和诗人,写作风格独立且多变。他尤其擅长在生活小事里提炼哲理。根据他的著作和评论,可以看出他有着深厚的造诣。在翁老师的诗集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比比皆是。他的作品一直多维且富有深度。他在诗中锤炼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社会现象的隐喻。比如《柔软的手铐》组诗,集合展示他对于日常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描绘,通过比喻和象征展现生活的矛盾和美感。《最墨的黑》中的诗,以深邃的思考和细腻的情感探讨存在的本质和生活的多面性。《这杯酒》简洁而富有意境,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展现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诗中通过“清晨-晚上”“紫云英-玻璃瓶”“酒-骨头”等日常事物的排列,构建时间的流动性和空间的深度。《一个又一个框》,以蚂蚁为象征,探讨生活的限制与自由,以及在既定框架内的可能性和创造力。《找不到一条弯曲的道路》简洁有力,通过对盲人生活的描绘,反映诗人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

  他的作品涵盖散文和诗歌,颇具吸引力,受到积极评价。他的散文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通过细腻的描写引发读者的共鸣,展现生活的不平凡。他的《青灯有味》,一本关于阅读和创作的散文集,展示他对生活细节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表达对生活的热爱。这部属于随笔类的杂文集,涵盖记人述事、读书感思、经典思悟、文学点评等多种题材,体现作者的读书体验和感悟,通过作者的写作经验,传递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写作的魅力。

  一首首诗、一篇篇文章,展示翁老师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讲述严肃的话题,也是翁老师的特色。他的作品多以自然、生活、个人感悟为主题,展现诗人对周围世界的深刻观察和独到见解。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他的文学才华,也反映出他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有时他过得像个苦行僧,我不知道这是他的原意,还是对心理的掩饰。他力图通过对日常生活场景的描述,表达对时间流逝和生命变迁的感慨。他的作品通常涉及生活中的感受和深刻的思考,用理性和感性结合的表达方式呈现给读者。

  他的散文被赞誉为“小物不小”,通过细小的题材展现生活的伟大。《大瓯小物》就是通过平实的写作手法抒发情感,记录家乡的饮食文化及身边的琐碎小事,描写温州的海鲜美食和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展现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家乡的深厚感悟。书中对瓯海历史的探索,展现他深厚的历史知识和对地方文化的深刻了解。他习惯性地去深入挖掘温州的底蕴,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温州的风土人情和历史人物,不仅为读者提供丰富的文化享受,也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作出贡献。

  翁老师的作品,通常包含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他善于通过平实的写作手法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生活的观察。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丰富的知识储备赢得读者的喜爱,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为读者提供深入了解瓯越文化和历史的机会。他的书内容详实,对瓯海历史及其背后的文化都有深入剖析。他的许多篇章都充满地方特色和个人感悟,让读者能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这些作品通过富有灵气的文字,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这些书不仅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启发读者的写作灵感。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他前天发表的《铁皮在空中》里表述的情景,其实在我的生活中也曾存在,我家楼上有个人,特别喜欢在深夜浇花,滴答滴答滴落在楼下的遮雨棚上,经常吵得我彻夜难眠,当我再入梦乡时,又一瓢水浇下来。我没有提炼出什么哲理,想到的只是艰难起床,上楼夺走老人手上的瓢。

  三

  如果你对文学感兴趣,翁老师的作品值得一读。他的书,不仅展示深厚的阅读背景,也表达他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他是一位在多个领域都有所涉猎的作家,他的书籍涵盖文学、历史、经济、科技等多个方面。他的知识面广博且实用,往往融合多学科的知识,不仅增长读者的见识,还能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他善于运用比喻和故事化的手法阐述复杂的概念,使得阅读体验较为愉快。他的作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无论是对于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不少灵感和启示。他结合现代人的视角,去重新诠释经典,使之更加通俗易懂。他提供诗词鉴赏的新思路和方法,能够激发读者对历史的兴趣和学习热情。

  他的作品无论诗歌还是散文,风格独特,文笔流畅,叙述生动,能让读者产生较强的代入感,深受读者喜爱,其中不乏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比如《瓯上云梯》中的《春水流》,展现他对人生和社会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思考。我好像看见他,独自驾驶小车,目光坚定地,缓慢行走在泽雅的山道上。我们司空见惯的情景,在他眼里,所见之处皆风景。再比如《最墨的黑》中的《最白的菊花》:

  村中央端正坐着的亭子里

  阳光悲悯地斜进来

  老人们仿佛被定住了身影

  一声不响地听完了温州鼓词

  一曲终了就是一生

  他们站了起来

  看了一眼那个空了一上午的位置

  进行了最后一次的告别

  目光是最白的菊花

  又比如,他在《旧戏台的地板》中写到的:

  旧戏台的地板上

  一场场激烈的战争

  让一个个人离去

  一曲曲生死离别

  让一段段时间逝去

  我站在上面

  看了看油漆的沟渠

  双脚迈了进去

  我一直觉得,如此犀利多思的人,心会很沉。况且翁老师又时时带着浓厚的情感去观察事物,更加难能可贵。在我们的印象中,都有村口词场和旧戏台的经历,此情此景,司空见惯,但在写诗的翁老师眼里,却能敏锐地揭开表象看本质。他不是为写物而写物,通常都是借物寓意。也许老人们麻木不仁,缺乏这种意识,但翁老师的文字,却像一把柳叶刀,锋利地切入伤口,去揭露真相。这就是诗人与非诗人的区别。他的眼光里始终溢满智慧和对生活的悲悯。他写出的每个字,都包含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他善于通过平实的写作手法抒发个人情感和对生活的观察,比如《瓯物志》中的《两个喷泉》。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感悟。他的文字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能够在平凡的事情中发掘出深刻的意义。他的书籍具有一定阅读价值和收藏意义,值得我们去一读再读。

编辑: 马慧琼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