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来源
分享
冬至那天一大早,手机里出现了很多与冬至吃汤圆有关的视频与画面。这才想起,年关已临近,2024年已接近尾声,情不自禁地感叹时间过得太快了。
每每提起过年,脑子里存留的都是小时候那番浓浓的年味。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自己有了家庭之后,对过年的期盼就慢慢淡去,值得回忆的画面也越来越少。翻看之前写过的那些与过年有关的文字:快乐小年夜里点水灯,拜祭灶神爷、吃芝麻糖;小年夜之后家家户户热气腾腾捣年糕、吃年糕的甜滋滋味;除夕夜的厨房里香味四溢的、平日里吃不到的鸡鸭鱼肉等丰盛分岁酒,拿了父母给的压岁钱欢声笑语的快乐劲儿,随着天井里放的鞭炮声声恋恋不舍进入梦乡;正月初一兴致勃勃穿新衣,用自己的压岁钱买各种零食逍遥玩耍,跟着父母走亲戚拜年、吃新年酒……这年底年外度过的时光,简直就像神仙过的日子,终生难忘。
结婚后自己有了小家庭,过年忽然间变成了一种“负担”,因为要自己备年货,操办分岁酒,准备拜年礼物。仅有的几天休假天天都在忙碌中度过。记得住在蒲鞋市的时候,看到邻居们忙着晒酱油肉晒鳗鲞、酱油鸡酱油鸭什么的,我心里就发慌,这么多麻烦事,怎么弄呢?我一筹莫展时,婆婆就在一旁指导我:买的鲜鳗请隔壁老伯帮忙剖杀,弄掉内脏,从鳗鱼的后背切开,弄干净后还不能水洗,用布擦干水分,再用绳子穿过鱼的头部,然后就挂在竹竿上晒。酱油肉呢,要买肥瘦相间的,切成一“刀刀”,酱油里放些白糖、老酒等佐料,把肉放在酱油里浸泡半小时左右就拿出来,也用绳子穿起来挂着晒……冬天天气干燥,不下雨的话,没几天这两样过年必备的东西算是完成了。但最愁煞我的是年夜饭。
我成家之前是没有做过饭烧过菜的,婚后平时一日三餐烧的饭菜成败自己可以将就,而分岁酒是请长辈与兄弟姐妹们一起聚餐的,起码得弄出个像样点的菜肴。每到要吃分岁酒前,我就愁得睡不着觉:买什么,做什么,怎么做……唉,比写文章难多了。记得第一次做分岁酒,提早一天就把要买的东西写在纸上,一样一样地准备。当天一大早就开始在厨房里忙碌:蒸酱油肉,蒸鳗鲞,蒸鱼饼,这些倒没问题,火候到,蒸熟即可。烫花蛤时,就出了洋相:第一次没烫熟,每个人都说花蛤壳剥不开;只好“二次”下锅,结果很糟糕,全开了,花蛤肉都浓缩成干瘪的样子,啥味道都没有了。年糕炒成一大块黏在一起;老母鸡放高压锅里烧,时间过久,皮都焦了;墨鱼烧芹菜,墨鱼怎么变成橡皮筋似的咬也咬不断……还有其他的菜,要么太咸,要么太淡,吃的人个个嫌弃这个不好吃那个没味道;还有吃了上个菜,下个菜我手忙脚乱“供应不上”,小叔子小姑子他们看我出的洋相,还幸灾乐祸地嘲笑灶台被我弄得凌乱不堪。为了这顿分岁酒,弄得我不但辛苦至极,身心疲惫,自己也忙得顾不上吃一口。
吃了分岁酒,马上又要备拜年礼品走亲访友,然后接连几天就是吃来吃去的忙碌。我们温州人无论是分岁酒或者新年酒,其实吃的菜肴基本大同小异,吃多了就感到乏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多数人还是习惯于自家备宴席,很少有到酒店去吃的。省钱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在乎家里客人你来我往的那份温馨热闹的年味。兄弟姐妹多的,整个春节几乎就在互相走访与吃来吃去、杯觥交错中度过。
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节奏的加快,传统的那种过年风俗慢慢地有了些改变。大多数人不再让自己难得的春节假期过得那么辛苦,那么老套,新的过年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就如新楼房的崛起,现代厨房连灶神爷的位置都没了,小年夜的那些场景就销声匿迹了。年货嘛,根本不用提前备起来,如今的物质如此丰富,想吃什么想用什么随时可买。至于分岁酒、新年酒,很少有人再自己动手操作,酒店定个包厢,家人欢聚在一起,尽情享受各种美味佳肴;还有私家菜、上门定制酒席等多种方式任你选择,潇洒得很。新年的走亲访友拜年方式换成了团拜,再也不用你来我往地在路上来回奔波了,省出更多时间外出旅游,去异国他乡欢度春节成了一种时尚。
最近,单位同事也好,亲朋好友也好,见面问起如何过年,都说早已选好旅游线路,拖家带口地去其他城市寻找年味,体验不一样的民俗风情,体验不一样的年味,也让平时忙碌工作的疲惫状态得以释放,换个心情。在途中,在家人亲情陪伴的氛围中,在亲朋好友欢聚一起游走的乐趣中,过一个轻松愉快、丰富多彩的春节,挺好的。
周日去市区公园路逛逛,街上倒有一个与年味有关的摊子,摆着一些刚制作好的年糕、松糕什么的,但基本无人问津。过去很多农贸市场都有一些从农村来的“年糕班”,专门为市民现场制作年糕,弄得热气腾腾,香气飘溢,近几年好像都看不到这现象了。农村可能会有一些过年写春联等活动,城里的居民年前来个家居大清理,买个红灯笼高高挂起,再在门口挂个“福”,室内摆盆鲜花什么的,辞旧迎新,这就算是过年的样子了。
年味的淡去,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过去的那些浓浓的年味当然值得怀念,而眼前的不被传统旧俗所束缚,用全新的、自主的新风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过自己喜欢过的日子,只要开心,怎么过都好。
编辑: 马慧琼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