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要闻 聚焦 监督 文化 视频 媒体看瓯海 关注 辟谣 专题 图说瓯海

只此“清”绿,以水养廉

2025-02-21 瓯海区纪委监委 李梦露

2025

来源

分享

  瓯海区仙岩街道的梅雨潭,因朱自清笔下的《绿》而被人们熟知,其承载的故事距今已逾百年。宋代诗人陈傅良在《题仙岩梅雨潭》中留下“衮衮群山俱入海,堂堂背水若重闉”的名句,描绘出此地水的独特气势。800多年前,南宋理学家朱熹也曾在此驻足流连,那从大罗山深处奔涌而来,历经雷响潭、龙须潭、三姑潭,最终在梅雨潭高处岩石上跌落的水,有着别样的磅礴与壮阔,恰似蕴含着诸多人生哲理。

  水之清贵,恰如人之廉尊,古往今来,诸多圣哲常以水为师,通过观水来体悟人生、参透道理。党员干部亦当感悟水的品德:学习其抱朴守一、化繁为简的朴素性,领悟其源远流长、因势利导的灵活性,感受其排山倒海、一泻千里的勇毅性。进而立足本职岗位,努力成长为栋梁之材。

  培养恬淡如水的作风,对待名利方能心清志明朱自清原名朱自华,于1916年考入北大时改名自清。当时他家境衰败、生活困窘,却秉持操守,决然不与社会腐败现象同流合污,从其对清浊的抉择中,可见其高尚的人格境界。古人云:“宁可清贫自乐,不作浊富多忧。”在浙江省立第十中学(现温州中学)任教期间,他不仅用文字描绘出温州梅雨潭那醉人的绿,更将五四之潮蕴含的精神与民族气节传播开来。1949年8月,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高度赞扬了朱自清等人,指出“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淡泊名利、贫贱不移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的优良传统。在当下这个时代,面对形形色色的利益诱惑,党员干部更要养成如水平淡自省的习惯,始终坚守理想信念,矢志不渝。

  涵养柔韧如水的风骨,为人处世方能守初应变。陈傅良早年于仙岩创办书院,26岁起便在温州茶院寺等地教书育人,他教学有方,吸引了众多学子,且不拘泥于旧说,常常有着独到见解,就连理学大家朱熹也曾慕名远道而来,与他谈学论道,并为其题词“溪山第一”“东南邹鲁”。陈傅良在任福州通判时,依法秉公审理富户之女犯法案,却因此遭豪强忌恨,被诬陷专权而罢官。此后,他归家领取半俸,坚持授业解惑。水无定形,有着遇山则绕、遇谷则填的特点,陈傅良正是凭借这种善于自处、能审时度势的智慧,留下了良好的政声,其政绩也泽被后人。回顾我们党在长征时期,虽面临敌人的围追堵截以及诸多艰难险阻,但始终坚守为民初心,学习水的韧劲,随宜而适,以柔克刚,终迎胜利曙光。

  锤炼坦荡如水的信念,面对重担方能勇往直前。常言说得好,清水入喉,通体清爽;清廉立身,问心无愧。沿着梅雨潭顺流而下,在温瑞塘河畔有一处“穗丰怀古”之地,其间矗立着刘基后裔所建的“伯温楼”。明初,刘基曾任太史令、御史中丞等职,他积极参与《大明律》的草创工作,奏立军卫法,肩负起监察百官、反腐肃贪的重任,大力推动依法治国。1368年农历三月,朱元璋赏赐刘伯温手诏《御史中丞诰》,还特意提及他在吏治监察方面的功绩。正是刘基秉持以民为本、宽施仁政的理念,尽显公私分明、勇于担当的清廉本色,才让他“诚意志高刚廉可鉴”,成为激励后辈、光照后人的标杆与明灯。这种如水般一往无前的勇气以及激情干事的品质,正是我们党员干部行事应当学习的,即便遇到万丈深渊,也要果敢奔涌而下,对事业追求锲而不舍,以的和坚定执着的决心,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背景下,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这一“清”绿画卷,亟待我们共同去精心塑造与用心绘就。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汲取蕴含于“水”中的智慧,以廉洁作为底色,勇于担当作为,全力打造政治生态的只此“清”绿,绘就新时代壮丽的“千里江山图”。

编辑: 夏卢克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