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来源
分享
每个月坚持给学生上一节公开课,每周至少有一小时的校长开放时间和孩子面谈。谢杰妹,这位有着20多年教龄的校长,坚持在一线实践发现教学研究的真问题。
谢杰妹在上公开课
他是国家级教学名师、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首届正高级教师,在担任初中科学竞赛资深教练时,曾连续3年每年使20名左右的学生被重点高中提前录取。作为国家级领军人才,其名师工作室培养了近200名省学科带头人和温州市科学骨干教师,网络学员1000多人遍布浙江省和新疆的不同地市,大家称其为“教师成长的催化剂”。
“我第一次站上讲台,看到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就感觉教师是一份有价值的工作。”谢杰妹回忆道:“但最初我不是这么想的。”
谢杰妹幼时家贫,父母忙于生计,疏于关照他的日常生活。情感的缺位,让他缺乏自信:“我觉得我什么都不懂,遇到问题就感到恐惧,考试时也容易紧张。”
那时,他一门心思扑在学习上。高中时,他没钱买课外书,便将语文课本读了一遍又一遍,竟也能写出令老师啧啧称奇的范文;疲于社交,他便醉心公式推理,在一次次演算中拿下理科竞赛的好成绩。但到了高考,过度紧张还是让他发挥失常。遗憾是有的,但当他第一次站上讲台的那刻都烟消云散了。
“我实习时第一次上课,来听讲的老师就给我打了很高的分数,说我像是教龄10多年的老教师。”谢杰妹说。大家夸他上课幽默风趣,能把枯燥的知识讲活,而他本人则把这归功于自己大学期间学舞蹈的经历。“跳舞让我更加自信了,我觉得艺术很美好,生活中也有很多美好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我后来说‘要打造没有害怕的教室’。”
幼时的经验让谢杰妹意识到,只有更从容地面对恐惧,才能更好地激发潜能。于是,在1996年青山绿水的永嘉山区里,他打造了第一间“没有害怕的教室”。那时他刚任教乡村初中,适逢温州市刚启动《自然科学》综合理科课程改革,推行合科教学。乡村条件落后,缺乏与教材配套实验设备与器材。谢杰妹决定另辟蹊径,将乡野大地化作实验室,自己则变成导演和演员,将课本知识融入自然情境中,引导孩子们在一花一叶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成果引关注
这样一来,他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兼具批判性思维,面对课业学习也有较强的自主性。谢杰妹还发挥自己的竞赛功底,在市面上缺乏科学竞赛资料的情况下,自己吃透基础教材,再把知识系统性地教给学生们。一套组合拳下来,谢杰妹班里考上重点高中的学生众多,科学成绩更是名列前茅。他说:“让孩子学会主动学习,是叩开这个世界大门的钥匙。‘看见与发现’,更是孕育了无限生命的可能,这就是‘生命教育’。”
此后,当地人人都知道有个擅长搞初中竞赛的谢杰妹老师,邀请他任教的橄榄枝更是像春雨般绵延不绝。机缘巧合下,谢杰妹调到了一所正在筹备中的新校。在校舍还没正式投用的时候,谢杰妹呆过彩钢搭的帐篷、旧民房,以及别的学校淘汰的校舍。这是他第一个“从零开始的学校”。
那是县城里最薄弱的学校,校长硬给谢杰妹凑了一个26人的竞赛班,许诺如果有5位学生考上永嘉中学就给他发奖金。谢杰妹却摇摇头:“5个太少了,我至少考15个。”搭班的老师觉得这是天方夜谭,谢杰妹却兀自在家长会上和家长们宣告:“以后不要问孩子们的排名了,因为问排名大概是为了和往年的情况比,估算能不能上重点。但是我们这届不一样,我们不是只考两三个上重点高中,而是十几二十个。”
谢杰妹相信“相信的力量”,认为只要孩子有愿景、有激情,经过相应的训练就能成功。“课堂上最常见的就是问题教学,但我不喜欢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我提的一般都是开放性问题。比如液体变气体叫蒸发,那我们平时晾衣服怎么能干得更快呢?”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却能唤醒孩子的经验,降低了孩子们的思考门槛。让知识和生命的内在产生链接,这便是生命教育的一种。
那一届,谢杰妹班里的26个孩子中有23个考上了永嘉中学,地方媒体报道称:“谢杰妹挑战不可能的任务。”谢杰妹自豪地补充道:“我们的孩子不仅做题行,做课题也超厉害。那年温州‘小科学家’,初中组总共评了10个,我们班就占了5个。这个比赛是要做课题、写论文,去研究答辩的。班上的孩子们平时就养成了自主思考的习惯,所以做这些就得心应手,他们的很多课题雏形正是来源于我们课堂上的开放性讨论。”
谢杰妹不但鼓励学生突破自我,自己也敢于打破藩篱。在他看来,教师是一份专业化的职业,需要不断探索。2007年,谢杰妹开始攻读硕士研究生。那时他已在一线实践了10来年“课堂上的问题生成”。为了进一步完善教学方式,谢杰妹就“问题生成之后的学生行为”进行了课题研究,并在之后转向了“任务制教学”的研究方向。几年后,他发现两个课题实际互为一体,就将两者结合进行深入探索。此后,他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卡一单”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模式,引入了国外“深度学习”的概念,并在持续的一线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优化成果,其成果《问题·任务:初中科学深度探究学习的实证研究》获201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基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2018年教育部国家级基础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9年,谢杰妹作为瓯海区引进人才,担任温州高铁新城实验学校副校长,这是他经历的第二个“从零开始的学校”。他将“一卡一单”“三位一体”等新名词放入动态课堂,让新学校跑在“适性扬才”的新赛道上。通过课堂变革,该校迅速崛起,成为区标杆校的典范。
谢杰妹解释道:“‘一卡一单’就是问题卡和任务单,‘三位一体’是以学生问题为起点,以学科问题为基础,教师问题为引导的三位一体。”这两个行为本质还是引导孩子敢于去提问、善于去发现,形成自主思考的能力。
2023年,谢杰妹成了瓯海区第二外国语学校的校长,这是他“第3所从零开始的学校”。而他正式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半年的时间把顶层设计做好。”
在学校的筹备手册上写着“教育哲学:生命教育”“办学定位:一河润生命,一桥引未来”。不需再赘述“生命教育”,而“一河润生命,一桥引未来”则与瓯海二外独特的地理位置有关。该校坐拥温州市最大的体育公园——瓯海秀屿滨水体育公园,学校的操场、足球场、篮球场等均位于秀屿滨水体育公园内,以天桥形式打通校园内外。开放共享的花园式校园设施,融校园于社区之内,体现了“兼容并包”的自由姿态。
这和谢杰妹最初以乡野大地为实验室的举动倒有点相似了,这一次他也鼓励老师们把课堂设在户外。“现在我们美术课写生,语文课讨论关于春天的课文,都会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把学生带到户外。公园里有一颗大榕树,有的数学老师上到关于高度的的课程时,也会带孩子们去量一量。这种教育方式有一个专有名词叫‘无边界教育’。”谢杰妹笑着说。无边界教育意味着跨越课堂、时间、空间的界限,让所有人时时刻刻都能在知识的海洋遨游。近年很火的“家庭实验”“沉浸式研学”都是这样的道理。去年,瓯海二外就无边界教育开展了“科技嘉年华”,孩子们的科学实验摊位吸引了10000余人次前来观看。
第三次“从0-1”孕育学校,谢杰妹更成熟了,他多年的教育沉淀也有了更好的释放空间:以班级为实验室,让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大放异彩;利用周三下午的社团课,开发了32项满足学生不同需求的科创拓展性课程;建立瓯海二外少年科学院,设立“科技月”,以“一周一赛事”的模式开展和落地科学教育……在不到两年的办学时间里,瓯海二外的学子在市、区级各项科技创新类赛事中屡获佳绩,获市级奖项11项,其中市一等奖9项;区级奖项37项,其中区一等奖12项。未来,谢杰妹相信“生命教育”与“无边界教育”,定能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筑牢基础。
(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编辑: 马慧琼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