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要闻 聚焦 监督 文化 视频 媒体看瓯海 关注 辟谣 专题 图说瓯海

8名学子刷新“最佳战绩”的背后 科技创新赛事的瓯海突围

2025-04-11 记者 章珈璐

2025

来源

分享

  “备赛过程中,我们经历了无数次调试、失败与改进,幸好坚持下来了。可以用代码和机械创造出聪明的机器人,我觉得很酷。”“我的梦想是像宇树科技和大疆无人机一样,为国家争光!”2024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一等奖得主白亦涵、王浩辰向记者分享道。

  该大赛于去年下半年开启选拔赛,今年年初才结束总决赛。作为入围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名单”白名单赛事,世界机器人大赛被誉为机器人界的“奥林匹克”,开展九届以来共吸引全球20多个国家约50万名选手参赛。这次比赛,我区王浩辰、白亦涵、李浩瑞、陈凌枫、周恩语、梁智峰、金宸妤、楼羽赫等8名选手,斩获了2个全国一等奖、2个全国二等奖和4个全国三等奖,刷新了瓯海该赛事的“最佳战绩”。

  

赛时合影
获奖背后,日以继夜地努力

  “世界机器人大赛好比奥运会里面的乒乓球、体操、跨栏等各种项目,我们参加的‘Super AI超级轨迹赛’是大赛里的热门项目,竞争激烈,拿奖难度大。”李飞鹏是瓯海区智乐博创编程创始人,亦是8位选手的带队教练。“该项目的规则和许多教育部举行的机器人赛事规则高度重合,所以孩子们练习的性价比很高。”李飞鹏多次在各类比赛中获评国家级优秀指导老师,这次是他第3次带领瓯海学子杀入世界机器人大赛总决赛。在他眼中,纪录的一次次打破,体现着瓯海对学子科技创新素养的重视。

  本次比赛汇聚了全球10余个国家的19000名选手。李飞鹏所带选手中备赛时长最短的楼羽赫,只花了2节训练课。“2节课是仅针对这场比赛的训练时长,但他之前备战NOC大赛的时候经常一天12小时训练。”李飞鹏解释道。

  计算机科学比赛,主要分为学科类和人工智能类。学科类又分成创意编程和信奥赛,前者评奖时依仗评审的主观判断,后者则和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并列五大学科国际奥赛,冲击国家集训队的选手有机会获得保送清北的资格。“但信奥赛很吃学生天赋的,你不会就是不会。”李飞鹏直言:“所以比起来,机器人类的人工智能比赛是能凭借‘勤能补拙’获胜的。”

  2023年,包含楼羽赫在内,李飞鹏有6名学生进入了NOC全国总决赛。为获取好成绩,李飞鹏带着孩子们把赛场任务进行排列组合,练习了近200种可能性。“我们几乎把所有可能性都练习了,每个细节都刻入骨髓。所以现在很多孩子看到任务,就马上能反应过来下一步干什么。”李飞鹏说。2023年NOC全国总决赛上,他的学员中有4人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在机器人比赛中,几秒钟便决定能否夺冠。”李飞鹏每天的任务就是和“毫秒”较量。这次世界机器人大赛北京锦标赛上,李飞鹏发现当时冠军队伍的机器人战队比自己的战队速度更快,便在赛后不断复盘冠军队伍的赛时录像,并与圈内其他教练一齐解构它们的行进姿势,试验新的更优解。功夫不负有心人,总决赛中李飞鹏所带选手的机器人行进速度超过了冠军车体在北京锦标赛上的成绩。

  李飞鹏认为,编程领域是需要不断学习和突破的,除了积极参加线上线下培训外,还应钻研更前沿的战术,部分编程原理还会涉及大学编程知识。“但我现在只会教孩子们怎么用,就像我们小时候知道‘1+1=2’,长大了要学‘1+1为什么等于2’。”他说。

李飞鹏(左二)在授课
竞赛背后,蕴藏无限可能

  每次备赛的时候,李飞鹏的教室就成了“不夜城”,今天这支队伍来调整一下战术,明天另一支队伍来训练一下任务抓取。虽然轮下来一个孩子一周只有一天集训12小时,但是对于伴随每支队伍训练的李飞鹏来说,是另一种“全年无休”,好在他乐此不疲。“有次有个小姑娘晚上六点半来,和队友练到了第二天凌晨四点半。在沙发上睡了一个多小时,马上出发去异地比赛。”李飞鹏回忆道。

  是什么让孩子们孜孜以求?除了对学科的热爱外,不得不提到“科技特长生”政策。自2015年国家大力推行科技特长生招生政策以来,科技创新素养助力孩子升学的红利逐年打开。“以温州市中考升学的科技特长生为例,通常在初中阶段拿到教育部白名单赛事全国三等奖以上,或教育系统内、科学技术协会举办赛事的市级三等奖以上,就达到了报考科技特长生的门槛。”李飞鹏分享道。获得科技特长生准入门槛的孩子,通过报考高中的笔试与实操可获得预录取名额,中考最多能降60多分。这对冲击名校的孩子是一种加成,而对徘徊在普高线上的孩子是一个保底。

  去年,李飞鹏的学员中,仅获得教育系统内赛事市级三等奖以上的,就有70多人次。“初中后期学业比较繁忙,所以小学打下编程基础,初一马上拿下名额门槛也是一种升学思路。此外,高中升大学的三位一体、自主招生中也有偏向科技特长生的政策。”李飞鹏补充道。

  在李飞鹏的记忆中,2020年之前温州家长对编程的印象还停留在乐高阶段,那时瓯海区参加机器人比赛的队伍通常只有个位数。而在2021年后,温州各地开始创办“人工智能实验学校”,教育部门也为科创比赛专门划拨经费,使普及中小学科技教育不再只是一句口号。此后,在全国总决赛的颁奖典礼上,经常能看见温州老乡的身影。李飞鹏说:“温州现在的编程学习氛围非常好,可以说一点也不比那些大城市差。”

比赛掠影

踏向未来,助力提升科技素养

  如今李飞鹏也会带瓯海以及其他城市的编程校队。在他看来,参加科创比赛除了拿奖外,更重要的还有以赛促学,让学生在实战中锤炼技能、提升科技素养。所以每当有孩子问他什么时候能参赛,他都会鼓励道:“只要你愿意,立刻、马上!”。

  李飞鹏不认同部分机构贩卖“科技特长生”升学焦虑:“让一二年级的孩子都去报名‘C++’,是拔苗助长,甚至可能让孩子对科技创新训练产生抵触情绪。”为此,他为感兴趣的家长开放公益性质的赛事解读、能力测评与规划咨询,让瓯海学子少走弯路。针对自己的学员,李飞鹏采用“三维创新培养体系”,通过项目制学习、跨学科融合、实战化训练,实现前沿科学与教育的智慧交融。“幼儿园的孩子我们会用乐高搭建底层思维,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我们会交叉授课软编和人工智能机器人课程,从他们的天赋点切入进行备赛。”他说。

  他还在衢州带了一支高中校队,发现比起“越来越卷”的初中编程比赛,高中编程比赛还是未饱和状态。因此,李飞鹏也期待在保留中小学比赛优势的同时,带领瓯海的高中学子披荆斩棘。“现在,我有几位学员已经在省里有些名气了。我想继续深耕编程行业,在全国赛场上,听到大家说温州是传统强队。”

  最近,李飞鹏开始准备信息素养提升实践活动。该比赛为教育部直接发文,有着较高的含金量。在整理孩子的报名信息时,他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学生中有超百人报名,组成了50多支队伍。“以前这种比赛都是鹿城区的队伍比较多,但去年我们瓯海区有60多支队伍,是鹿城的近一倍。”李飞鹏略带骄傲。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李飞鹏愈发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未来,他希望承担更多社会责任,把人工智能的科普教育带到乡村,响应相关部门完成“编程进校园”的工作。他相信,当科技创新的成果惠及更多学子,拥有探索精神的生力军也将越来越多。

  (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编辑: 马慧琼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