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要闻 聚焦 监督 文化 视频 媒体看瓯海 关注 辟谣 专题 图说瓯海

以爱为引,点亮童心“爱心妈妈”温暖儿童成长路

2025-04-21 记者 章珈璐

2025

来源

分享

  

  她是家庭主妇,她是公职人员,她是爱心企业主……却因同一个身份而汇聚——“爱心妈妈”。当闲暇时光化作温暖陪伴,当谆谆教诲点亮求知明灯,当无私援助驱散

生活的阴霾,她们用爱与责任,为孩子们撑起一片晴空。

  瓯海区妇联创新志愿服务模式,通过精准结对、长效帮扶,为“三类儿童”(留守儿童、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点燃希望之火,让民生温度触手可及。

“她”成为另一个孩子的家长

  “您是小花(化名)的谁?”“您和小花结对多久?”“您的时间多吗?”这是南白象街道妇联主席李小雪第一次和小花的任教老师见面时听到的疑问。

  小花的父母是听障人士,线上文字交流尚可,线下沟通却困难重重,因此之前从未出席过家长会。“爱心妈妈”李小雪来学校的这天,是念初三的小花第一次在家长会时和“家长”坐在一起。小花兴奋地和李小雪依偎着,脸上挂着掩不住的笑意。在两个半小时的家长会里,李小雪仔细分析了小花的试卷,主动找到老师深入沟通。

  手语系统中缺乏语气助词和形容词,往往只用“词组”来表达意思。而习惯“手语思维”者,其语序和表达方式会略显生硬。小花和别人沟通时,也喜欢“直来直去”,李小雪便潜移默化地教她更温和的表达方式:“你看我们说话可以有轻重缓急,我还会用笑容、用眼神、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我的意思。”之后,小花开始主动和大家打招呼,也有同学向李小雪反映小花越来越活泼了。

  记得小花提到未来想成为面点师,李小雪多方打听浙江省内开设面点专业的学校,筛出符合小花分数段的院校作横向对比,最后将目标锁定温州华侨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此后,李小雪便参考该校的往年录取分数,为小花制定学习计划。发现小花体育中考时恰逢生理期,李小雪特意咨询医生,备好缓解生理期不适的药,专程送到小花手里,并轻声叮嘱:“如果忘记怎么用,随时找我。”

  前段时间,小花开始填写体育中考志愿。李小雪特意带上电脑,去小花家一项一项地填好信息,并在联系方式一栏填上了自己的电话:“这样学校老师有任何事情,都能第一时间联系到我,我也可以及时向老师反馈相关信息。”

“她们”共建家的温暖

  像李小雪这样的“爱心妈妈”绝非个例。2024年3月,全国妇联启动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瓯海区随即响应,联合区委社会工作部等10个部门出台相关文件,建立“瓯妈妈”爱心妈妈志愿团队。仅一年时间,我区就有了400多位“瓯妈妈”,囊括法官、教师、警察、退休老干部、企业家等各界爱心人士。大家创新形式,以专长开展关爱服务。

  “瓯妈妈”钟凤云是瓯海区家庭教育协会副秘书长,在日常工作中经常直面孩子的迷茫甚至极端行为,深感痛心的她总结道:“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个灵魂影响另一个灵魂。”因此,她注重结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家庭氛围,帮助孩子家长重建生活信心,并利用业余时间,积极组织“家庭教育”沙龙,帮助更多家长打破家庭的“坚冰”。

  打动人心的,还有细微处的坚持。有的“瓯妈妈”积极认领孩子们的“微心愿”,从文具、山地自行车到去游乐园玩耍,专属的“小礼物”背后藏着“妈妈”们的“大深情”。有的“瓯妈妈”相信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瓯妈妈”胡春艳邀请结对孩子加入家庭踏青,在爬山过程中全程陪同、不断鼓励腼腆的女孩。结束后,女孩说:“阿姨,我回去要把今天的游玩记录下来,没想到我今天挑战了自己。”胡春艳感觉心中涌入一股暖流:“原来,一次简单的陪伴,一次小小的鼓励,就能让孩子感受到力量与勇气。”此后,她更坚定要用陪伴与关爱为孩子撑起一片天空。

  “在‘爱心妈妈’服务出来前,我们妇联就一直在做儿童结对帮扶这件事。”瓯海区妇联妇儿部负责人周素静回忆道。“瓯妈妈”朱海妹便是其中一员,11年前她结对帮扶了一对兄弟,弟弟弱智多动,哥哥自卑敏感。结对后,她每周都会到他们的出租屋送去鼓励与关怀。11年间,朱海妹见证了哥哥从懵懂少年逐渐成长为独立自信的青年,弟弟也入读了特殊教育学校,前段时间哥哥打来了一个特殊的电话:“海妹妈妈,我找到工作了。”现在,朱海妹通过“爱心妈妈”又结对了一名留守儿童,开始了新的故事。

“她们”指引爱的方向

  “‘爱心妈妈’服务采用‘瓯妈妈’结对,困境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由街道妇联托底,留守儿童由村社妇联托底的方式,让每位儿童至少结对一名爱心人士。目前我区452名结对儿童,均完成‘一对一’或‘多对一’结对。”周素静说。

  瓯海区妇联在招募“爱心妈妈”时,由机关干部、妇联执委带头,动员三八红旗手、巾帼建功标兵、巾帼志愿者等爱心女性积极参与。团队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力量大、区女企业家联合会筹款能力强、区三八红旗手联合会人才多等优势。“瓯妈妈”里也不乏大家熟悉的身影,如开展了1000多场“瓯越红课”的全国党代表宋玲华,结对资助16名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的区女企业家许松机。

  为助力爱心实时“充电”,瓯海区妇联成立“瓯妈妈”线上工作群,为结对帮扶中发现的问题“搭把手”。“难得约出来,哪里适合小学女生玩呀?”在原定集体活动取消后,“妈妈”林艳丹在工作群中发问,很快手机提示音就响了起来:“这个活动还有名额!”“这个场地是室内,不会被雨淋到。”“不怕远可以来这个遗址,了解温州久远的历史。”在“姐妹”们的帮助下,林艳丹带着孩子去瓯海博物馆完成了文物手作体验。

  “瓯妈妈”工作群一直很热闹,有律师“瓯妈妈”为其他家庭提供法律咨询,有心理咨询师“瓯妈妈”科普教育心理……瓯海区妇联也致力于让“爱心妈妈”们的“陪伴”变成“共同成长”。因此,除了组织爱心代表分享结对心得外,瓯海区妇联也邀请团队指导师、相关专家多次开展专题培训。

  “当好‘瓯妈妈’需要使命感,因此,我们也注重‘妈妈’们的仪式感。”瓯海区妇联副主席陈彬彬说。为此,瓯海区妇联定制爱心妈妈专属徽章,并在《瓯海区爱心妈妈结对关爱服务指引手册》首页设置荣誉证书页。“该手册,会在培训时人手一本配发,我们会为妈妈们提前手写荣誉证书。”陈彬彬解释道。

  如今,“瓯妈妈”已成为瓯海越擦越亮的“金名片”。2025年,瓯海区妇联从留守困境儿童的根本需求出发,建立长期陪伴支持机制,策划每月一期的“瓯妈妈·爱如家”品牌项目服务。“通过这个项目,‘妈妈’和孩子能有更安全、更丰富的活动平台。”陈彬彬说。在全区32家“爱心妈妈”微公益单位支持下,瓯海“三类儿童”得以在文化馆开展非遗活动、去主题乐园亲近乡野童趣、进企业完成科技研学、听区关工委宣讲团开展女童自我防护知识专题培训……目前,相关活动已开展50余场,参与人数达到1000多人次。

  “小家是社会这个大家的细胞,我们妇联就像细胞间的‘纽带’。”陈彬彬感叹道。未来,瓯海妇联将携手“瓯妈妈”把关爱服务常态化,以实际行动当好儿童成长的引路人、权益的守护人、未来的筑梦人,让所有孩子被爱温暖、向光而行。

  (图片由受访对象提供)

编辑: 马慧琼  

本文转自:瓯海新闻网 ohnews.cn